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保险学 . 商业保险 . 〔风险管理和保险〕 .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条目作者完颜瑞云

完颜瑞云

最后更新 2023-05-24
浏览 820
最后更新 2023-05-24
浏览 82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最小成本争取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方法,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英文名称
risk management
所属学科
经济学

风险研究首先出现于保险业,进而扩展到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领域。风险管理进入一般的企业管理领域以1963年由美国学者R.I.麦尔[注]B.A.海基斯[注]合著的《企业风险管理论》(Risk Management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美国风险管理学家C.A.威廉姆斯和R.M.汉斯合著的《风险管理与保险》认为风险管理是根据组织的目标或目的以最少费用,通过风险识别、测定处理及风险控制技术把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压后处理。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它是一个组织或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的决策过程。具体而言,就是组织或个人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决策,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

可知,风险管理的特点包括:第一,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第二,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家庭、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第三,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决策和风险监控等;第四,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第五,风险管理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并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风险管理自古以来就在发挥作用,只是形式不正规,正式的风险管理的历史较短且操作范围较窄,对风险的掌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的扩展引起风险日趋复杂,其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风险的发展刺激了风险管理的发展,而风险管理的发展又推动人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P.L.伯恩斯坦[注]认为,人类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想操控灾害或风险。随着概率论的产生,人们对于灾害事件的估计开始有了客观的科学根据,这推动了风险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产生,这个时候还没有“风险管理”的名词,但与其功能相当的安全管理与保险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由于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有40%左右的银行和企业破产,经济倒退了约20年。美国企业为应对经营上的危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安排企业的各种保险项目。在这个阶段的安全管理与保险领域中,风险管理的思维仅限于对客观存在的实体损害的管理。

风险管理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S.S.许布纳[注]于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项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20世纪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一些重大损失事件使公司高层决策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如1953年8月12日,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汽车变速箱厂因火灾损失了5000万美元,这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严重的15起重大火灾之一。这场大火与50年代其他一些偶发事件一起,推动了美国风险管理活动的兴起。最早论及风险管理的文章出现在1956年《哈佛商学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这篇文章是《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名词》,文章中建议:希望进一步扩大风险管理者的权限,希望他们在受限制的纯粹被动与消极转嫁的保险功能以外能够转化与提升为积极的事前风险管理功能,把保险当成是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而非唯一可行的风险管理工具。并指出,在一个企业中应该有专人负责管理风险,即在企业内部应该有一个全职的“风险管理者”。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的爆炸事故,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一家农药厂发生了毒气泄漏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事故等一系列事件,大大推动了风险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同时,在美国的商学院里首先出现了一门涉及如何对一企业的人员、财产、责任、财务资源等进行保护的新型管理学科,这就是风险管理。美国经济学家H.M.马科维茨[注]是将“回报”“效用”这类金融术语与风险联系起来的第一人,其理论为后来的金融学奠定了基础,并被后人发展成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1973年发表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被称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该理论为金融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理论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产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

传统的风险管理集中于纯粹风险的管理,管理方法主要是保险。20世纪90年代是传统风险管理和现代风险管理的分水岭。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基本是围绕纯粹风险展开的,这与早期将保险作为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风险管理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保险的烙印。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整体化风险管理阶段。整体化风险管理冲破了传统风险管理对风险的狭隘理解,把风险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它从整体上去认识风险,研究和解决的是风险对企业的整体影响。

造成这一时期风险管理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由于衍生金融衍生品使用不当引发了多起金融风暴,促使财务性风险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保险理则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整合,打破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藩篱,财务再保险与巨灾风险债券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证。新型风险管理是站在整个公司角度的风险管理,常常被称作公司风险管理(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或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它关注的主要是风险对冲的目的和对整个公司价值的影响,是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方向。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丰富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使得风险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也日益复杂,新的风险管理方式不断涌现。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效益。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损前目标和损后目标。风险管理不仅是一个安全生产问题,还包括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处理风险,涉及财务、安全、生产、设备、物流、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一套完整的方案,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损前目标是指通过风险管理消除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具体包括:①经济目标。企业应以最经济的方法预防潜在的损失,即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之前,就必须使整个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和措施最经济、最合理,这要求对安全计划、保险以及防损技术的费用进行准确分析。②安全状况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风险管理者必须使人们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而不是隐瞒风险,这样有利于人们提高安全意识,防范风险并主动配合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③合法性目标。风险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与经营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对每一项经营行为、每一份合同都加以合法性的审视,不至于使企业蒙受财务、人才、时间、名誉的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④履行外界赋予企业的责任目标。例如,政府法规可以要求企业安装安全设施以免发生工伤,同样一个企业的债权人可以要求贷款的抵押品必须被保险。

损后目标是指通过风险管理在损失出现后及时采取措施,组织经济补偿,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具体包括:①生存目标。一旦不幸发生风险事件,给企业造成了损失,损失发生后风险管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维持生存。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通过风险管理人们有足够的抗灾救灾能力使企业、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能够经受得住损失的打击,不至于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而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实现维持生存目标是受灾风险主体在损失发生之后,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能够部分恢复生产或经营的前提。②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目标。风险事件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危害,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者可使生产和生活陷于瘫痪。对公共事业尤为重要,这些单位有义务提供不间断的服务。③收益稳定目标。保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便能实现收益稳定的目标,从而使企业保持生产持续增长。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一个收益稳定的企业要比高风险的企业更具有吸引力。稳定的收益意味着企业的正常发展,为了达到收益稳定目标,企业必须增加风险管理支出。④社会责任目标。尽可能减轻企业受损对他人和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因为企业遭受一次严重的损失会影响到员工、顾客、供货人、债权人、税务部门以至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风险管理人员必须辨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选择适当的应对风险损失的方法和措施。

风险管理程序要求识别和了解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以评估风险的成本、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并针对出现的风险制定应对办法,制定文件记录程序以描述发生的情况以及实施的纠正举措。风险管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决策和风险监控4个过程,见图。这4个过程相互作用,也与其他知识领域中的各种过程相互作用。虽然各个过程是作为彼此独立、有明确界面的组成部分来分别介绍的,但在实践中,它们可能会交叉重叠,互相影响。

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过程

①风险识别:确定何种风险可能影响项目,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文档。

②风险评定:对风险和条件进行分析,将它们对项目目标的影响按顺序排列。测量风险出现的概率和结果,并评估它们对一项目目标的影响。

③风险决策:制定一些程序和技术手段,用来提高实现项目目标的机会和减少对实现项目目标的威胁。

④风险监控:监控残余风险,识别新的风险,执行降低风险计划,以及评价这些工作的有效性。

风险管理的意义包括:①对社会的意义。对于企业、个人与家庭和其他任何经济单位,都具有提高效益的功效,从而必然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证或增加。同时,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风险处理的社会成本下降,使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增加。②对个人与家庭的意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防范个人与家庭遭受经济损失,使个人与家庭在意外事件之后得以继续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一个家庭能否有效地预防家庭成员的死亡或疾病、家庭财产的损坏或丧失、责任诉讼等风险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困扰,直接决定了此家庭的成员能否从身心紧张或恐慌中解脱出来。他们所承担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减少了,就可以在其他活动中更加投入。③对企业的意义。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使企业充分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和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有利于维持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费用,从而直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的风险管理会使企业上下获得安全感,并增强扩展业务的信心,增加领导层经营管理决策的正确性、降低企业现金流量的波动性;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 REJDA G E,MCNAMARA M J.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12th edition.Upper Saddle River:Pearson Education,2014.
  • 孙立新.风险管理: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 哈林顿,尼豪斯.风险管理与保险.陈秉正,王珺,周伏平,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多尔夫曼,卡瑟.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10版.齐瑞宗,雒庆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 孙祁祥.保险学.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