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属于帚状病毒科(Virgaviridae)真菌传杆状病毒属(Furovirus)。CWMV粒子为杆状,直径20纳米,长度主要分布为150纳米和300纳米,且短粒子占多数,其基因组由两条单链正义的RNA组成。
首页
[{"ID":42424,"Name":"农学"},{"ID":69406,"Name":"植物保护学"},{"ID":126089,"Name":"植物病理学"},{"ID":126547,"Name":"植物病毒病害"},{"ID":126560,"Name":"中国小麦花叶病"}]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病毒病害 . 中国小麦花叶病中国小麦花叶病
/China wheat mosaic disease/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23次
由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引起的小麦病毒病害。
- 英文名称
- China wheat mosaic disease
- 所属学科
- 植物保护学
中国小麦花叶病仅在中国局部冬麦区危害,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胶东半岛荣成市、威海市、青岛市和江苏省大丰、宝应、兴华等县(市)。
在自然情况下,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可侵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硬粒小麦(T.durum)。症状主要表现为花叶、黄化、分蘖增生、僵缩和枯死等。病害发生程度与栽培的小麦品种和气候条件相关。产量损失与小麦表现症状的程度和时间长度成正相关。春季低温,感病品种发病重,产量损失可达30%~50%;春季温暖,发病轻,产量损失10%~20%。在山东烟台,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常经常与小麦黄花叶病毒复合侵染,通常造成更严重的危害,产量损失超过50%。感病品种常常整片死亡,颗粒无收。
中国小麦花叶病的传播介体是禾谷多黏菌(Polymyxa graminis),其传播特性、病害发生规律和小麦黄花叶病相似。其发生与土壤温度、湿度、土壤类型、栽培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温度是病害发展及症状表现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气温不同,病害在中国不同地区显症时间存在差异。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病害发生的温度范围是5~17℃。秋季降雨有利于病害的侵染,春季低温寡照有利于病害症状的表现。连作感病小麦品种会导致该类病害的流行,早播会使病情加重,休耕能降低病害侵染性。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一旦传入无病田就很难彻底根除。种植抗病小麦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轮作、改种非禾谷多黏菌寄主作物、休耕、推迟播期、增施有机肥、春季返青期增施氮肥等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