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治行为体基于地理空间并借助地理要素实施、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现实政治,其核心是行为体通过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调的活动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动态来看,地缘政治是一个活动过程,是行为体之间基于地理环境进行的竞争与协调的过程。如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出现的“合纵”与“连横”以及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持续到90年代初期的分别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等都是典型的地缘政治活动过程。静态来看,地缘政治是以地理空间形式表达的行为体之间的竞争与协调关系。如中国古代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之间一度形成三足鼎立的相互制衡关系。再如冷战时期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对峙格局。
在国际社会中,由于国际政治系统存在显著的无政府性、缺乏足够的公正分配国家利益的公共权力与机制等原因,导致行为体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和扩大自我利益,于是竞争成为行为体实现权力和利益的基本途径,因而竞争构成了地缘政治的核心本质。此外,行为体之间也可能通过协调关系来共同利用地理环境,寻求力量平衡或利益共享,实现自我权利保障和最大化。因此,协调也是地缘政治的重要本质。在传统地缘政治中,竞争的性质突出。在新地缘政治中,包括合作在内协调的性质在增长。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行为体之间已不存在不受限制的竞争,相互包容与合作的力量在上升,给地缘政治注入新的内涵,依托地理环境进行的竞争与协调的复合构成地缘政治的新内核。
地缘政治不等同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具有客观性,地缘政治学具有主观性。地缘政治是人类社会自古即有且持续至今的政治现象,而地缘政治学诞生于19世纪末期。地缘政治是政治事实,无论是其活动过程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都是客观发生的和真实存在的,那些已经发生的地缘政治事实不会因为人们的认识不同而发生事实与性质的改变。地缘政治学是人们对地缘政治的认知,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可能对同一地缘政治事实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地缘政治包含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行为体、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动),三者缺一不可。
是构建地缘政治的主动要素。它通过对政治行为、地理环境等的选择和改变,主动性地塑造地缘政治。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国家集团等是传统形态的政治行为体,在多数情况下地缘政治是由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互动构建的。非国家行为体也可以参与地缘政治建造。包括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积极的角色,参与或影响地缘政治关系。地缘政治是世界政治中的普遍现象,在全球的、区域的、国家的、国内的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其中,以国家为代表的行为体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地缘政治的典型现象。
是构建地缘政治的客观物质要素。它对行为体的行为构成限制条件或通过对行为体行为的反作用影响地缘政治建造,并赋予地缘政治清晰的地理烙印和空间特征。空间性是地缘政治有别于其他形式政治的重要标志。地理空间是地缘政治不可脱离的载体,不以地理空间为载体的政治不是地缘政治。地理空间包括陆地、海洋、天空等形态,是构成地缘政治的客观物质基础。在不同地理空间中产生的地缘政治具有不同的样式,如海洋地缘政治、太空地缘政治等。
地缘政治不是政治与地理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统一。相互作用(互动)是构成地缘政治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相互作用(互动),地缘政治将失去生命。相互作用(互动)既存在于行为体与地理环境之间,又发生在行为体与行为体之间。从行为体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行为体可以通过主动利用或改造地理环境,形成和塑造地缘政治;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可以制约行为体的活动,甚至对行为体产生报复,影响地缘政治的构建。从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不同的行为体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进行互动,通过竞争与协调,形成特定的相互关系,塑造地缘政治。同行为体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相比,地缘政治系统中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活跃和频繁。
地缘政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其内部存在结构。地缘政治结构是由行为体通过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如冷战时期美苏两极对抗格局就是该时期世界地缘政治结构的显著特征。地缘政治的内在结构影响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不同结构的地缘政治系统其稳定性不同。均势结构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内地缘政治关系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