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纤维增强体包括硼纤维、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等。颗粒包括碳化硅、三氧化二铝、碳化钛、硼化钛、氮化铝、氮化硅以及石墨颗粒等。晶须包括碳化硅、氮化硅、硼酸铝、钛酸钾等。常用基体合金为铝、镁、钛及其合金。
传统的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压力浸渗制备时,常常由于纤维的互相接触导致金属液不能完全填充纤维间的孔隙而形成微观孔洞,加入颗粒可以有效地分散纤维,提高浸渗效果。以连续碳纤维中混杂碳化硅颗粒或晶须增强铝合金制成的复合材料,其纵向和横向弯曲强度都得到提高。此外,常用纤维的热膨胀系数低于金属,这使得纤维与金属基体间具有较大的界面应力,加入颗粒后,颗粒混杂到纤维之间的基体中,降低了纤维周围基体的膨胀系数,使得纤维与基体的界面应力减小,特别是在热循环过程中可减少纤维周围的热错配应力。碳化硅晶须与三氧化二铝颗粒混杂增强铝复合材料可以使得晶须均匀分散,在挤压成型过程中,晶须更容易定向排列,进一步提高力学性能。另外,混杂增强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往往高于单纯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
颗粒(晶须)/纤维混杂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采用泥浆法和超声法制备混杂增强体的预制体,再采用压力浸渗法制备成混杂型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及空间装备等尖端领域。例如,利用连续石墨纤维中混杂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的空间相机镜筒,膨胀系数低、尺寸稳定性好、具有优异空间环境耐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