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农业昆虫学 . 〔经济作物害虫〕 . 〔糖类作物害虫〕 . 褐纹金针虫

褐纹金针虫

条目作者黄应昆

黄应昆

最后更新 2022-05-18
浏览 177
最后更新 2022-05-18
浏览 17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昆虫纲鞘翅目叩头虫科一种。甘蔗地下害虫。

拉丁文名称
Melanotus caudex
所属学科
植物保护学

在中国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海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区。食性杂,除为害甘蔗外,还为害小麦、玉米、高粱、黄豆、棉花、甘薯、辣椒、花生等多种作物。以幼虫在土中活动,钻蛀咬食地下茎、芽和根系。苗期为害常造成枯心苗,形似螟害状。严重发生时,甘蔗产量损失率可超过20%。

成虫体长约9毫米,宽约2.7毫米,体细长,黑褐色并生有灰色短毛。头凸形黑色,密生较粗的刻点。触角暗褐色,11节。前胸黑色,后缘角向后突出。鞘翅黑褐色,有9条纵列刻点。卵初产白色略黄,椭圆形,长0.6毫米,宽约0.4毫米;孵化前呈长卵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淡黄色。老熟幼虫体长约30毫米,宽约1.7毫米,体细长,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头扁平呈梯形,上具纵沟,并生有小刻点。身体背面有细沟及微细刻点,第2胸节至第8腹节各节前缘两侧均生有深褐色的新月形斑纹。尾节扁平且长,尖端有3个小突起,尾节前缘有2个半月形斑,靠前部有4条纵线。雌蛹体长17毫米左右,宽约6毫米;雄蛹体长15毫米左右,宽约4毫米,乳黄色,腹末有对刺状突起,向外弯。

图1 褐纹金针虫幼虫(黄应昆摄)图1 褐纹金针虫幼虫(黄应昆摄)

图2 褐纹金针虫的幼虫(黄应昆摄)图2 褐纹金针虫的幼虫(黄应昆摄)

褐纹金针虫在中国三年发生1代,世代重叠,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下旬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深处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发生,以5~6月为盛发期。成虫有趋光性、假死性。连日阴雨,特别在干旱天气后遇降雨,成虫数量骤增。成虫白天常栖于甘蔗心叶或开裂叶鞘夹缝内,多在夜间交配。雌虫交配后即潜入土中产卵,每雌可产卵约100粒,卵多散产于蔗根附近约10厘米深土层内。产卵期为5月底至6月下旬,盛期为6月上中旬。成虫交配后未见取食,产卵后陆续死亡。

幼虫期长,从第2年5月上旬孵化至第4年10月上旬化蛹。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终年可见,以4~6月为害最重。甘蔗拔节后,幼虫为害甘蔗芽眼,造成烂芽。7月后,幼虫停止为害,转入土层深处越夏。秋季,幼虫又返回到耕作层活动,为害甘蔗地下根茎。幼虫历期长、龄期多,同一时期可在田间发现各龄期幼虫。第4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

甘蔗收获后采用拖拉机悬挂旋耕机,深耕20厘米,打破蔗头;为害严重的则不留宿根蔗地。枯死苗出现后,可人工从基部割除枯死苗,取出并杀死幼虫。受害严重蔗田不留宿根,加强与水稻轮作。可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化学防治适期为4~6月幼虫的发生盛期,常用药剂有杀虫双、杀虫单·毒死蜱、毒死蜱·辛硫磷、丁硫克百威等颗粒剂。在甘蔗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效果一般在80%以上。

  • 黄应昆,李文凤.现代甘蔗病虫草害防治彩色图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