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学 . 政治学 . 西方政治思想史 . 〔新兴理论学说和思想流派〕

女权主义

/feminism/
条目作者庞金友

庞金友

最后更新 2023-04-15
浏览 874
最后更新 2023-04-15
浏览 87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的平等与妇女解放的政治主张。又译女性主义。

英文名称
feminism
又译
女性主义
所属学科
政治学

最早出现在法国,意旨妇女解放,后来传播到英、美等国,并逐渐向世界各地蔓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在研究方法、价值取向和政治主张上独树一帜,且将锋芒指向各种主流政治思潮,逐渐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

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强调“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拉开了女性主义运动序幕。而现代女权主义更多源自英国哲学家、文学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1792年发表的《女权辩护》,她为女权主义者将来不可避免地要从事的斗争勾画出了大致的轮廓,包括维护妇女的政治和自然权利等;同时阐述了女人具有与男人一般无二的理性能力,应该享有与男人同等的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利。理性成为妇女解放的一个武器。1869年英国J.S.密尔发表的《妇女的屈从地位》,将“理性”与“本能”对立起来,强调理性要求废除仅仅由于性别的考虑而产生的待遇上的不平等。20世纪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才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时期,英国作家A.V.吴尔夫发表《一间自己的屋子》《三个基尼金币》,阐明女性应该以自己最佳状态来评估自己作为女性存在的价值。1949年法国S.de波伏瓦发表的《第二性》是女权主义最为经典的著作,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奠基石”。在波伏瓦看来,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而男性亦是如此。其他重要的著作有1963年美国B.弗里登的《女性的神秘》,主要强调应进一步争取妇女的解放;1970年美国K.米利特的著作《性政治》,是女权主义性别政治的代表作,她指出父系制度是造成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的主要原因,强调造成两性差异的外部原因除了其生物上的区别外,更有政治上的因素。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出现过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始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主要特征是:争取女性权利以及提高女性参政意识;女性主义运动的中心主要在欧洲;其关注点主要局限于其自身所面临的诸如生存和社会地位等问题,并未介入理论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因而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第二次浪潮始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后期结束,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中心逐渐转向北美,其关注点由注重妇女权益转向了妇女的“经历”,以及女性与男性在性别上的差异,并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女权主义者不再满足于争取外在的权利与法律的平等,而是将矛头直指妇女受压迫背后的社会与文化根源。

2005年4月美国女权主义者举行对妇女分等级的抗议活动2005年4月美国女权主义者举行对妇女分等级的抗议活动

西方女权主义关注感性胜于理性,缺少强劲的说服力及系统的理论架构,气质温和。尽管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甚至性别战争是其核心概念,却很少诉诸暴力。另外,女权主义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政治价值取向多样化,并试图整合其他政治思潮,侧重从多维度阐释女性被压迫的根源及解放的出路,故在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反女性女权主义等。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