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生物学 . 古生物学 . 古脊椎动物学 . 有颌类

真骨鱼类(化石)

/teleosts(fossil)/
最后更新 2022-10-18
浏览 148
最后更新 2022-10-18
浏览 14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中最进步的一个次纲。

英文名称
teleosts(fossil)
拉丁文名称
Teleostei (fossil)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
所属学科
生物学

真骨鱼类共有40余目,归入9个超目,大多为现生代表,保存为化石的种类并不多。

主要化石类群包括:①薄鳞鱼超目,原始的已绝灭的化石鱼类。三叠纪仅发现过类似薄鳞鱼类的鳞片和碎片,化石主要出现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薄鳞鱼的鱼体中等大小,体侧扁,上颌骨弯曲,2块辅上颌骨、下颌突伸,齿骨冠状突高,口缘有细齿,背鳍与腹鳍位置相对,臀鳍基短。产自欧洲、北美、非洲等地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②海鲢超目,化石最早发现于晚侏罗世,但未被描述,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晚白垩世。海鲢目有两个很不相同的亚目,即海鲢亚目(Elopoidei)和帯亚目(Albuloidei)。前者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北非的晚始新世地层中都发现过这类化石。③鲱超目,化石最早发现于晚侏罗世。鱼体中等大小,为习性不同的海生鱼类。体侧扁、通常口端位,大部分鱼的上颌有两块辅上颌骨,齿骨冠状突高,口缘有牙齿,腹部突起,具腹棱鳞和背棱鳞,或仅有腹棱鳞,尾鳍分叉。鲱科出现于早白垩世,至第三纪最盛,艾氏鱼体呈纺锤形,下颌不大突出,口裂不大倾斜,背棱鳞长大于宽,其后缘只有一中央脊齿,产于北美绿河页岩,中国渤海沿岸、湖北等早第三纪地层。④骨鳔超目,最早出现于始新世,中国第三系地层中有极丰富的鲤科化石,咽齿化石更为常见,且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著名产地有山东山旺中新世地层和山西榆社上新世地层,鲶科的特征与鲤科显著不同,口缘有牙无咽喉齿,最早出现于始新世,通常容易保存为化石的是其胸鳍的棘或背鳍棘,鳍棘边缘具锯齿。中国山东始新世、湖南始新-渐新世,山西、四川、黑龙江更新世地层内均有分布。⑤鳕形目,在第三纪地层中很丰富,但多为鳞片和耳石,最早化石发现在古新世。产自英国早始新世的Rhinocephalus下颌超过上颌、口缘牙齿长,前上颌骨有小的上升突,上颌骨扩大,无辅上颌骨,角舌骨长、细、无孔,匙骨后端有一棘突。躯干和鳍没有保存。⑥棘鳍超目,包括一些形状、习性非常不同的鱼类。生活于咸水或海岸。此类鱼的上颌突伸,前上颌骨有上升突,关节突和侧突及上、下咽鳃骨有牙,大部分鱼的远端角舌骨有一个大孔,头骨上鳃盖上经常有棘刺,胸鳍位置高,大部分鱼的腹鳍都有1个棘和5个分节鳍条。棘鳍类最早发现在白垩纪,如欧洲晚白垩世的古金眼鲷,棘鳍类中大部分鱼类都归入鲈形。最早知道的鲈形目化石产自瑞典晚古新世,但保存很差且不完整,鲈形目化石广泛分布在第三纪,例如洞庭鳜,鱼体小,梭形、口缘由前上颌骨组成,齿骨长,无冠状突,口缘有牙齿,前鳃骨后缘有锯齿,背鳍位置与腹鳍相对,背鳍常分为棘鳍和软鳍两部分,尾鳍分叉。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