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法历经四个发展阶段,理论思想逐渐丰富,但“网络”的观点一直得以保留。
第一阶段为“依存语法”阶段。其中核心的“网络”思想有3个来源:①韩礼德的《级阶与范畴语法》(1961),即后来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②S.M.兰姆的《分层语法》(1966)。③20世纪70年代,配价理论、A.N.乔姆斯基的次范畴理论和J.M.安德森的词依存理论。
第二阶段为“早期词语法”阶段。哈德逊的《词语法》(1984)在依存语法的基础上吸收了C.J.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思想。本阶段主要关注句法问题,提出用词间的依存关系(词汇网络)来描写句法结构,认为语法是单层的,每一个句子只有一个结构,没有转换。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哈德逊的《英语词语法》将形态学和语义学纳入整个语法体系,丰富了理论构架,吸收了认知科学中“默认继承”(default inheritance)的思想。
第四阶段为“新词语法”阶段。哈德逊的《语言网络:新词语法》(2007)标志着词语法发展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该阶段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完全接受了认知科学的理论,将语言看成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处理主要依赖认知心理学中的“扩散激活”(spreading activation)和人工智能理论中的“默认继承”这两个通用认知机制。
词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概念性知识网络,词则是语言网络的节点,词的概念、意义与语法范畴紧密关联,构成人类认知网络的一部分。语言作为网络有三点内涵:①语言系统里所有的内容都用节点和关系来描绘,不需要规则、原则与参数。②常规的和非常规的语言事实都用同样的方式来描写,不需要一个计算系统(语法)和一个词库系统(“特殊性”事实)。③不区分语法信息和词库信息,这样可以进一步解释储存的“类”(type)知识和临时的“例”(token)知识。语言的概念性特征指语言存在于个体的大脑中,且从经验中获得,而非天赋。将语言视为一个概念网络有利于解释语言习得中语言知识系统丰富、冗余(redundancy)而又凌乱(messiness)的特点。
词语法将扩散激活理论和默认继承理论引入语言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网络理论难以解释的概念抽象的问题,从理论方法上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发现,试图把语言系统作为探索人类认知结构的窗口。另外,词语法理论对自然语言处理也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