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理论认为,心理由功能独立但互相作用的模块(module)组成。模块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心理模块性和语言模块性。
心理模块性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J.福多。他提出了心理模块观,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他把心理构造比作计算机,包含传感器、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3种相互独立的机制。其中输入系统包括模块化的各种子系统,如视觉、听觉、语言等系统以及其他感觉系统;中心系统是对输入系统进行综合并加以处理的认知系统,调节各模块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传感器负责把外界信息转变成输入系统能够处理的形式。福多的心理模块性思想主要包括:①心理结构具有模块性。不同的系统就是不同的模块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语言系统、听觉系统、视觉系统等。②心理模块的工作流程。外界信息→传感器→输入系统→中心系统。③输入系统的心理模块具有封闭性、不可通达性、领域特殊性(domain-specific)和天赋性等特征。④中心系统不具有模块性。中心系统处理不止一个认知领域的输入信息,故其计算机制一定是非封闭性和非模块性的。
N.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的模块性。他认为,心理可被看作一个“心理器官”系统,即心理是由分离的模块系统,如语言模块、视觉模块、面孔识别模块等构成,每一个模块都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普遍语法是人类心理的一个子系统,为人类所独有,包含各种子系统的参数。
S.平克通过对各种失语症患者的研究证实了语言模块的存在。他在代表作《语言本能》(1994)中,提出了“先天的语言模块性”的假设,即:语言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性功能。在《大脑如何工作》(1997)中,平克立足语言模块理论,进一步假设人类的整个心智都是由若干独立的先天模块构成,并认为这些模块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平克有关“语言模块性”的思想和福多的“心理模块性”理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