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由心理空间理论(见心理空间)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而来,因为结构的映射和隐喻投射在推理和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里的整合是一种“生物进化”式的基本的认知运作,涉及人类思维和语言中无意识的、在线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该理论主要用来分析在话语展开过程中心理空间的构建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包括心理空间的构建、空间的结构和成分(或元素)的投射和映射、空间整合网络的形成和运演等。
整合通常是在整合网络中进行的,以心理空间之间的认知映射为基础,其基本构成和条件是:对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进行运作,得到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整合空间从输入空间继承部分结构并形成自己的浮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强调构建的意义往往大于各部分之和。整合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需要满足的条件主要包括:①跨空间映现。输入空间I1和I2之间的对等成分的部分映射。②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该空间映现到任何一个输入空间,反映输入空间共同的、更为抽象的共享结构和组织,并决定空间映射的核心部分。③整合空间。输入空间I1和I2被部分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整合空间。④浮现结构。整合空间自身的浮现结构不是由输入空间直接提供的,而是产生自三种相互联系的方式:a.组合(composition)。将来自输入空间的投射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关系,而新的关系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个的输入空间中。b.完善(completion)。运用背景框架、认知和文化模式等知识把来自输入空间的组合结构视为整合空间中更大的独立结构的一部分。c.细化(elaboration)。根据整合空间自身的浮现逻辑对结构进行认知加工。
概念整合包含输入空间之间的对等成分关系的跨空间映射和从输入空间到整合空间的选择投射。整合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细化而得以发展。四个空间的整合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
在图示中,心理空间用圆圈表示,元素用点(或者图标)表示,不同心理空间的元素之间的连接用线条表示。心理空间所引入的框架结构表示为圆圈外面的长方形或者圆圈里面的图标。实线表示输入空间之间的匹配和跨空间映射(产生的对等成分联系),虚线表示输入空间跟类属空间或者整合空间之间的联系,整合空间的实线方框表示浮现结构。下面是一个概念整合的经典例子:有一天,一位禅师天亮出发往山上走,太阳落山的时候走到了山顶,并在那里打坐冥想了几天。直到某一天天亮,他开始下山,太阳落山才到山脚。我们对禅师这段行程的动身或者歇脚或者走路的快慢不做任何假设。禅师之谜:这位禅师在上山和下山的两次旅途中,能不能在一天中的同一时刻经过同一个位置?其整合网络的运行如图2所示。
在图2中,类属空间映射到上山禅师a1的输入空间1和下山禅师a2的输入空间I2,并且包含其共有部分:运动的个体及其位置、连接山脚和山顶的路线、行程的日期d以及方向不明的运动。在整合空间中,输入空间中的山坡被投射到同一个山坡,行程的两个日期d1和d2被映射到日期d'从而融合,进而形成了浮现结构:首先,组合使得整合空间包含了两个运动的个体a1和a2,他们于日期d'从路线的两端相向而行;其次,完善将其他熟悉的框架和结构引入整合空间,即两个人同时在一段路程的两端相向而行;最后,细化就是借助这个熟悉的框架和结构,发挥想象力动态地运演(run)禅师的整合空间,进而实现二人的相遇。禅师之谜的难题得到了解决,禅师在整合空间中“遇见”了自己。
概念整合过程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运作,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日常行为和语言、常规隐喻、叙述性语篇和幽默笑话中包含各种在线的、多空间的、复杂的整合,比如构建包括违实整合、科学思维中的整合、隐喻与整合、行动与设计中的整合、语法构建与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