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基本主张是,对一个词汇意义的理解,需要激活与该词相关的概念系统,即框架。框架是图式化的经验。同时,通过框架中的一个概念激活整个框架。在框架语义学看来,词汇表征的是经验的范畴,经验范畴以结构化的方式在人脑中表征为系统知识。
菲尔墨于1975年在批判语义的经典理论和特征表理论基础上,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经典理论认为,每一个概念与一系列充分必要条件相关,并由充分必要条件决定,这些条件可以通过概念分析得出。而特征表理论主张,词汇的定义通过列举特定概念的所有特征来实现。如“单身汉”的定义为:[+成年,+男性,-已婚],即“成年的未婚男性”。但是,经典理论和特征表理论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将概念的一系列特征看成处于同一层次的平行关系,忽略了特征间的层次关系,未能区分出范畴内特征间的地位差异,也没有注意到概念成分间的联系。框架语义学的前身是格语法。在格语法中,动词和小句的特征通过语义角色来界定。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菲尔墨用“格框架”取代语义角色,将“格框架”定义为“一个小场景的抽象化”。当时的“框架”与“场景”为不同的概念,“场景”是概念实体,而“框架”则是与场景相关的语言表达。后来,菲尔墨放弃了“场景”这一术语,直接用“框架”取代“场景”,将框架与图式作为等同概念使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菲尔墨提出,框架就是“具体的知识系统,或经验的连贯性图式化”,他把框架概念作为一个笼统的术语,来涵盖一系列相关术语,包括图式、脚本、情景、观念架构、民俗理论等。1992年,菲尔墨进一步将框架概念修订为“认知结构、词汇编码概念的知识前提”。2005年,又进一步将其定义为“概念结构、特定情境及其成分、大型制度性场景、对照模式、关系网络等的图式化”。
框架语义学认为,框架是事件、物体、情景或情况的表征,其部分构成框架元素,语言使用者通过其内在概念结构实现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也就是说,词汇指向框架,也可以激活框架。比如,“商业交易事件”框架与一系列动词相关:买、卖、支付、收取等,这些词汇指向“商业交易事件”的不同侧面。“买”侧重购买者和商品,销售者和钱被背景化;“卖”侧重销售者和商品,购买者和钱被背景化;“支付”侧重购买者和钱;“收取”侧重销售者和钱。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动词的意义,都必须要以了解商业交易事件如何发生为前提。同时,理解其中任何一个动词,也就会理解与这一框架相关的所有动词。人们有关商业交易事件的知识与经验是这些动词所表征概念范畴的背景信息,形成人脑中的框架。词汇指向框架,语言使用者便通过词汇作为线索激活框架,从而获得对语言意义的理解。
框架语义学以框架来理解意义,这与场域理论和真值条件语义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场域理论通过其他有语义关联的词汇来界定词汇意义,框架语义学认为,词汇意义取决于它的概念基础,只有了解这个概念基础才能恰当地使用该词汇。真值条件语义学主张通过句子所表达内容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即真值条件)来确定句子意义,而框架语义学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语义学,其目的是说明话语接受者如何能恰当理解句子意义。
框架语义学思想广泛应用于词汇学、句法学、篇章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在词汇学中,框架语义学的主要目标是以框架为概念基础,将相关意义和词汇连接在一个系统,构建以框架为基础的词汇库。比如,通过“身体”框架,可以将所有与身体部分及涉及相关概念的词汇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通过图式化的方式,将多义性的内在结构和语义关系描述清楚。这一思想后来被菲尔墨进一步用于在线框架词典“框架网络”(FrameNet)的编纂。“框架网络”是以框架为核心的英语在线词汇知识库,截至2013年已有12700个词汇,以1150个框架、200000个例句对其中的8000个词汇进行描述。世界上,除英语以外,以框架语义学思想构建框架网络语言还有西班牙语、日语、德语等,而且也已经相当成熟。陆续开发中的还有汉语、葡萄牙语、瑞典语、意大利语和法语,另外斯洛文尼亚语和希伯来语的框架网络也在筹划之中。框架网络的建立促进了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机器自动语义标注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框架语义学在人工智能相关的文本分析、信息提取、问答、自动推理等领域正体现出强大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