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W.P.戴维森(Walter Philips Davison)于1983年提出,他在《舆论学季刊》发表的《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说。随后,这一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受到了广泛重视。该理论的研究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支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的美国军队驻守在一个日本小岛上。当时,为了打败美国,迫使美军离开小岛,日军采用了一种心理战术,对小岛大量空投宣传单,宣称这场战争是一场针对白人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人种并无过节,呼吁黑人不要为了白人而冒生命危险,应选择逃亡甚至投降。从表面看,日军投放传单的目的是说服黑人士兵退出战役,但真正受到影响的却是白人军官而非黑人士兵,白人军官由于害怕黑人士兵受影响而主动选择了撤退。这种现象引起了戴维森的注意,他后来展开的“认为自己不会受影响,而他人会受影响”的研究,就是第三人效果研究。
第三人效果
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媒介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
- 英文名称
- third-person effect hypothesis
- 提出者
- W.P.戴维森
- 创建时间
- 1983
- 所属学科
- 传播学
戴维森指出,第三人效果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感觉假说,人们认为媒介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在认识到第三人效果后,人们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防止他人受媒介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自己,而且人们可能支持对媒介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对他人的不良影响。他认为,人们普遍倾向于高估大众媒介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的命名,来自对受媒介内容影响的主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受媒介影响最大的不是“你”和“我”,而是“他”,即“第三人”。戴维森举例说明:1975年9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指出烟雾喷洒器可能对大气产生有害效果。制造商的反应非常快,立刻改用了液体喷洒器。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制造商预计该报道会让人们拒绝使用烟雾喷洒器,如果不采取行动加以改进,将有弊无利。同样,对电视屏幕上的暴力镜头,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对其他观众的负面影响较大,如模仿暴力行为等,但同时却认为暴力镜头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不大。可见,这种传播效果与其说归因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归因于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反应的受众的行为。
第三人效果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通过各种方法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同时对已有结论提出挑战。有学者在1993年发表《第三人效果研究综述》一文,系统地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认为除了证明第三人效果是否存在,还应廓清第三人效果的层次。自那时以来,第三人效果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30多个国家进行的相关研究,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与普遍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第三人效果的复杂性发生兴趣,探究其形成过程以及第三人效果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行为层次的机理、规律如何,包括第三人效果行为是否以及如何由认知决定,这种行为在现实中发挥了何种作用,有何利弊得失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扩展阅读
- DIVISION W P.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