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传播学 . 传播理论 . 传播学理论 . 传播效果理论

沉默螺旋理论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条目作者李武

李武

最后更新 2024-02-21
浏览 423
最后更新 2024-02-21
浏览 42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与媒介中的主流观点持相反或不同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和孤立而趋于保持沉默的大众传播理论。

英文名称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提出者
E.诺埃尔-诺伊曼
创建时间
1974
所属学科
传播学

“沉默螺旋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家E.诺埃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经过多年发展和验证后提出。诺埃尔-诺伊曼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沉默螺旋”的概念,并于1980年以德文出版了《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该书被译为英、日、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学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沉默螺旋理论探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心理机制问题时指出,为了避免在重要的公共议题上被孤立,许多人受到“他们认为”的环境中的主流意见的影响。如果人们感觉到自身居于少数,往往会隐藏自己的观点;相反,如果人们感觉到自身属于主流意见,就会比较愿意表达出来。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属于“少数”或“另类”的意见就愈发衰退,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螺旋”效果。

沉默螺旋理论关注四种要素——大众媒介、人际传播与社会关系、个别的意见表达,以及个人对社会环境中“意见气候”的感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建立在如下的假定之上:①社会以孤立来威胁个体的偏差。②个人的经验害怕被持续地孤立。③对孤立的恐惧使个体努力地评价意见气候。④这种评估的结果会影响个人在公众中的行为,包括他们是否愿意公开表达意见。在四种要素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大众媒介在“意见气候”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诺埃尔-诺伊曼指出,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状况(即意见气候)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两个:一是自身所在的群体,二是大众媒介。而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问题上,大众媒介的影响尤其强大。她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累积性、普遍性、协调性三大特质。累积性指特定主题或消息随着时间而形成的累积;普遍性指大众媒介的广泛存在,遍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协调性指多数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产生“共鸣效果”。这三大特质综合在一起,就对公共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大众媒介可谓是“意见气候”的主要形成者。

沉默螺旋理论意图从大众媒介制造“意见气候”的能力和人们的社会心理入手,来揭示大众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和影响力,是对传播学研究中的“有限效果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有限效果论”对于否定早期的“魔弹论”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的局限性,忽略了大众传播的长期、宏观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效果。沉默螺旋理论则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大众媒介拥有更为强大的效果,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其理论前提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但似乎把“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视为这种心理和行为的唯一动机,不免过于简单化;又如,从众心理和趋同倾向的强弱,因对象问题的性质、社会的传统和文化等条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该理论对此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 郭庆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社会控制——从“沉默的螺旋”假说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3):33-38.
  • 陈力丹.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国际新闻界,1998,(1):47-4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