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通量亦指大气层温室气体浓度的改变,或一定区域、特定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净释放量。大气中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通称温室气体,一般主要指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和卤代烃等。
CO2是人类排放到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冰芯资料显示,大气CO2浓度在工业革命前长期维持在280ppm(ppm=干空气每百万个分子中该气体的分子数量)上下,代表了大气、海洋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自1750年以来,大气CO2已增加了40%,2011年全球大气CO2平均浓度为390ppm。大气CO2增加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其他工业活动、毁林及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截至2010年,人为排放的CO2约有40%存留在大气中,其余部分大致等量地被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吸收固持。
大气中的CH4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和矿石燃料使用,约占60%)和自然过程(如湿地有机碳的厌氧分解,约占40%)的排放。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H4浓度为700ppb(ppb=干空气每十亿个分子中该气体的分子数量),2011年为1800ppb,增加了150%。20世纪80年代CH4浓度的年增长量高达13ppb,90年代后期出现了10年左右的相对稳定期,2007年后呈现出可见的增加。
N2O通过自然和人类活动的途径排入大气,包括海洋、土壤、生物质燃烧、化肥的使用和各种工业过程。其中,人类活动占总排放的40%。工业革命前,大气N2O浓度为270ppb,2011年全球大气平均N2O为324ppb,增加了20%。大气N2O一直维持比较稳定的增长,1981~2011年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0.70~0.76p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