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形式的《弥曼差经》有后人加入的成分,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定型。《弥曼差经》中大量的内容是关于祭祀的功效、意义和方法等的论述。其中的核心哲学思想是“声常住论”。这一理论认为,吠陀中的言论具有绝对的正确性,祭祀是万能的,表现为吠陀思想或祭祀教令的言语作为一种特别的“声”是神圣的和永恒存在的。《弥曼差经》中论证“声常住论”的主要理由是:“声”(名称)总表现为类,属于某类的个别事物可灭亡,但作为类的声则永远存在。如“牛”这一“声”是常住的,个别的牛死了,但牛的概念却不消失。再有,如果声不是常住的,说出来即灭,那人们彼此间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对话,听话者无法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因此,声必定是常住的。
《弥曼差经》中提出的“声常住论”是弥曼差派理论的核心观念,体现了早期婆罗门教强调的一个基本点——吠陀神圣。由于早期婆罗门教的大量主要思想是通过吠陀表述出来的,因而吠陀的地位极为重要。在弥曼差派看来,要让人们信奉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先要确立吠陀的神圣性。《弥曼差经》中大力强调“声常住论”,实际就是要论证吠陀是神圣的或绝对正确的。
吠陀最初并不是书面的言语,而是口头流传的赞歌,包括不少祭祀时用的祭词、咒语等。这些成分的表现形式是承载婆罗门教思想的音声。这样,宣扬“声常住论”也就是强调吠陀文本及其思想的永恒性及真理性。较早给《弥曼差经》作注的是5世纪左右的夏伯拉(Śabara),他著有《夏伯拉注疏》(Śabara-bhāṣya)。夏伯拉提到过一些比他还早的注释者,如弗栗底迦拉(Vŗttikāra)等。但其注释的完整文本没有流传下来。印度后世的不少弥曼差派哲学家通常依据《弥曼差经》的思想来阐明他们的重要哲学或宗教观念。
《弥曼差经》的思想在古印度有重要影响。婆罗门教和后世印度教中的大量宗教修持方面的内容与祭祀相关。此经中的许多内容融在了后世印度教教徒的宗教理论与实践中。
《弥曼差经》的思想在古代也传入中国。印度佛教文献中有许多批判“外道”的内容,其中就包括对弥曼差派理论的破斥。这类内容也被译成汉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界了解《弥曼差经》或弥曼差派思想的重要材料。在中国近现代,弥曼差派的思想也引起人们注意。《弥曼差经》的部分章节在中国已被译成汉文出版。中国学术界有关于此经或弥曼差派思想的研究论文发表。一些东方哲学或印度哲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中也有关于《弥曼差经》或弥曼差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