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古希腊文“αδκεσ”,原意为古希腊运动员的“严格训练”,后发展为“禁欲”“克己”,要求以锻炼极端克制身体的冲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对物质的需要,过艰苦、简朴的生活,从而达到某种道德理想或宗教理想。禁欲主义因而有道德和宗教二义。
从道德上来说,禁欲主义作为一种理性的伦理观,认为人欲为罪恶之根本,与肉体有关的冲动都必须被抑制,依循理性弃绝欲望才有可能获得德性。希腊化时期的犬儒学派、斯多亚学派都鄙视物质生活,他们推崇的伦理观是禁欲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犬儒学派反对精致的哲学,追求遗世独立的哲学。他们主张放弃财产和一切幸福,鄙弃对感官快乐的追求,认为德性与人世的快乐无关,要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斯多亚学派认为最安静和更少苦恼的地方是自己的心灵,认为恬淡寡欲才能得到幸福,强调对意志的严格训练,要以理性控制欲望,倡导坚忍和决心等德性。德国哲学家I.康德重视理性,认为应避免背离理性而追求快乐,服从道德的绝对命令,因而也常被视为禁欲主义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从宗教上来说,基督教、婆罗门教、佛教等都宣扬禁欲主义,其具体内涵与道德意义上的禁欲主义亦无大差,常与孤独、清苦、冥想生活有关。通过抑制欲望,甚至是对肉体施予痛苦,在将来更有可能达成宗教理想。现在的苦难,是将来的快乐。因而,禁欲主义与宗教有着内在的关联。
禁欲主义与快乐主义相反,排斥人世间的一切快乐,并视之为涵养德性和未来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从而往往提倡一些能够节制肉体需要、不受人世快乐引诱的品质,譬如自律、克制、严肃、坚忍等等。奉行禁欲主义者,将其行为看作一场修炼,在与肉体需要的对抗中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道德和宗教的自我理解,从而形成一种道德感和崇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