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建立于1977年。源于1973年的一项关于近东和北非干旱地区各国面临的粮食安全挑战的研究。2012年之前,总部位于叙利亚阿勒颇,2012年暂时将总部设在黎巴嫩的贝鲁特。
国际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基因库已有13.5万余份来自110个国家的作物种质资源,包括农家种、改良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物种等,涉小麦、大麦、燕麦及其他禾谷类作物,食用豆类作物,如蚕豆、鹰嘴豆、扁豆及豌豆等等,牧草作物、牧草植物及其野生种。研究和培训主要涉及作物遗传改良、水和土地资源管理、整合的作物、家畜牧场管理及气候变化的适应等方面,还包括水分的收集及利用技术、保护性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系统多元化及乡村妇女的培训等。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生物多样性及整合的基因资源管理。保存旱区作物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育种利用这些资源提高粮食安全、营养及生活水平。包括硬粒小麦、面包小麦、大麦、各种食用豆类及牧草作物等,应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作物改良,也开展整合的作物病虫害防控、新品种的种子生产及生产利用。
截至2018年底,有来自32个国家的职员600余人。在埃及、摩洛哥、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和地区设有16个分支机构。通过多元化分支机构的设立增加中心研究的相关性、有效性及效果,聚焦多元化的环境,更好地将其研究与其他国际农业磋商组织的研究中心及国家和区域研究中心的研究连接起来。并且在每个区域建立了整合服务于各个区域的研究平台。此中心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及土耳其于1992联合建立了国际冬小麦改良项目(IWWIP),开展冬小麦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系的联合试验,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此中心还与多个国家的农业研究机构等合作,与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的研究机构、大学及非政府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