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综论〕 . 〔基本概念〕 . 公共治理 . 整体性治理

整体性治理

/holistic governance/
条目作者方堃

方堃

最后更新 2023-10-25
浏览 262
最后更新 2023-10-25
浏览 26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满足公民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协调、整合、责任为机制,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以及信息系统的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碎裂走向完整,为公民提供无缝隙且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的政府治理模式。

英文名称
holistic governance
所属学科
公共管理

整体性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学术界在反思和扬弃传统官僚制模式和碎片化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有英国学者P.希克斯、P.J.登力维(Patrick John Dunleavy,1952~ )。整体性治理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①互动的信息搜寻和提供。改变传统纸质交流形式,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机制,能够促使政府机构人员和系统及时回应公民需要与偏好,提供趋于整体的公共服务。②以跨层级、跨功能、跨部门为基础的组织重构。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内部机构的功能性整合,将横向部门结构和纵向层级结构联结起来,构造出一个三维立体的整体性治理系统。③一站式服务。通过设立一站式商店、一站式窗口,把分散的服务功能集成起来,以网络整合的服务来解决部门协同难的问题。④数字化治理。将掌握在各不相干的层次、互不适应的行政系统中支离破碎的信息,整合形成公共部门数据库,使政府机构能预测公民的需要和政策的风险。⑤重塑从结果到结果的服务。不人为地去划分现有机构的边界,实行跨界治理和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能。⑥弹性化治理。为使政府决策在与企业的实践竞争中取得时效性、灵活性和回应性,要建立检视、预测和预报以及应急响应系统。⑦可持续性的治理。以服务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不能只关注于企业运作取向,忽视企业负面的外部效应,要使公民和企业的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目标相契合。

整体性治理试图萃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效率主义和民主行政理论公平至上的精髓,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治理过程中相得益彰。从工具理性层面看,协调和整合是整体性治理的关键词。协调的目的是解决组织外部的认识问题,消除组织间的隔阂与矛盾;而整合则要求不同治理主体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从全局考虑,以结果为导向达成行动上的一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政府内部功能、各治理主体的内部人员、地区政府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加之组织及成员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客观上造成了治理体系的碎片化,导致组织不协调甚至产生破坏整合的反作用力。整体性治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和政策协同,以协调、整合以往碎片化治理的各种关系来提高治理的效率,更好地解决公众最为关心的服务问题。可以说,整体性治理继承和延续了新公共管理效率主义的优点,是对治理理论所追求的工具理性的重新解释。从价值理性层面看,整体性治理有别于传统的代议制民主所主张的间接治理,它更加重视治理主体的参与性,恢复和重构了公众在治理体系中的根本性的主体地位,逐渐向治理的本质回归。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