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具有性多态的生物(如雌雄异体生物)来说,一般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的比例。对于一些为性单态的生物(如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的两性花植物)来说,则为不同性别构件的比例。
种群性比包括:①初级性比。又称第一性比,是种群中个体在受精后的雄、雌合子数量的比例。②次级性比。又称第二性比,是出生至成体时种群雄、雌个体的比例。③性成熟性比。又称成体性比或第三性比,是种群中性成熟雄、雌个体(包含性成熟但不参与繁殖的个体)的比例。④有效性比。即种群中可参与繁殖的雄、雌个体比例。
理论上,在随机交配的种群中,雌雄个体后代数量应是相等的,即种群性比等于1;如果种群性比大于1,表示雄性多于雌性,即偏雄性;如果种群性比小于1,表明雄性少于雌性,即偏雌性。不同物种、不同种群具有不同的性比例特征。人、猿等高等动物的性比近似于1;一些鸟类以及许多昆虫的性比例大于1,而蜜蜂、蚂蚁等社会昆虫的性比例小于1;雌雄异株植物自然中性比一般接近1,但会随资源、环境条件、干扰水平等有所不同。在雌雄异株的苔藓类植物中,单性别种群和雄性稀少种群非常普遍。
种群性比影响着种群的出生率,因此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之一,也涉及物种生存策略、婚配策略、繁殖策略、种群动态、个体适合度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影响。对于单配偶制(一雌一雄婚配制)动物,种群性比如果不是1,就必然有一部分成熟个体找不到配偶,从而降低了种群的繁殖力。对于多配偶制(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婚配制以及没有固定配偶而随机交配)动物,种群中雌性个体的数量适当地多于雄性个体,一般有利于提高生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