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场”一词由美籍华裔学者吴新一于1985年提出,并将物理学中的“场理论”引入生态学,尝试解决群落个体或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落动态和分布格局等问题。例如,随着大树生长吸收周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在该树木个体周围会形成营养元素的浓度梯度,与邻近个体发生资源竞争并对其生命活动造成影响,而且距离越近受到的影响越大。因此,植物个体可以通过生态场对相邻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生命活动造成非接触干涉。生态场理论比经典的竞争理论模型和生态位理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更强,但由于野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实际研究中生态场的作用范围和场强大小确定工作烦琐,提出以后研究者较少。
生态场的基本特性包括:①物质性,生态场由生态因子场组成,而生态因子场是生态因子(如食物资源、土壤水分、矿质元素、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在生命活动中引起的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所以生态场同所有的物理场一样具有物质性。②可叠加性。多生态因子场可以同时位于同一空间。③可测定性,可通过已知的生理学和生态学方法测定某生物体周围的有关生态因子变化的时空动态和相应因子的生态效应系数,得到其生态场的时空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