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属于传播学的三大分支学科(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之一。在三大分支学科中,大众传播学最早成型,以其为基础,加以延伸、拓展,又建构起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从而最终形成传播学的完整框架。
大众传播学
以大众传播现象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 英文名称
- mass communication
- 所属学科
- 传播学
所谓大众传播,传统的定义为: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自互联网兴起后,这一定义遭到质疑,由于广大民众即非职业化的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上网,“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因此上述定义需改动如下:职业化的传播机构以及非职业化的团体和个人,利用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具体而言,大众传播可分为三个层面:①受者层面,对受者来说,大众传播就是他们接触各种信息终端的日常行为:读报纸、杂志、书籍;听广播;看电视、电影;通过电脑或手机等上网。②中介层面,即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通过电脑或手机连接的)互联网等,这些传播各种信息内容的物理载体或技术手段通称大众传播媒介或传媒。③传者层面,大众传播媒介(又称媒体)或传媒这一概念还包含另一个意思,即传播机构,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可见,对大众传播一词可以有接收行为、信息载体、传播机构这三种理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大众传播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1450年德国的谷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拉开了大众传播的序幕,迄今已有700多年,但作为系统、科学地研究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大众传播学,则迟至20世纪40年代才诞生于美国,至今仅有半个多世纪。其原因在于,在产生大众传播学的必要性(社会需求)和可能性(研究能力)这两个方面,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①从社会需求(也可谓媒介背景)看,自19世纪末以后,美国崛起、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与科技突飞猛进,媒介技术也日新月异,建成全球首屈一指的大众传播产业,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三大广播电视网等全球知名媒介,加上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先后爆发,给美国带来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怎样提高战争宣传的效率?怎样鼓舞军人的士气?怎样处理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怎样评估媒介内容(特别是暴力、色情等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怎样处理媒介与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怎样妥善实施社会对媒介的调节和控制?也就是说,美国社会较早地感受到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②从研究能力(也可谓学科背景)看,一方面,纳粹德国A.希特勒(Adolf Hitler)的上台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成大批知识分子从欧洲各国迁移到美国,使美国受益,在四位传播学奠基人中,就有两位属于这一行列;另一方面,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在美国这一相对宽松自由、鼓励学术繁荣的土壤上,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符号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一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为传播学的诞生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提出传播结构与过程的5W模式,为传播学建构了学科框架;美国社会学家P.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运用实地调查方法,考察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卢因(Kurt Lewin)(一译勒温)首创“场论”和“群体动力学”,提出“把关人”理论;美国实验心理学家C.霍夫兰(Carl Hovland)采用控制实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的研究。以上四位学者被W.施拉姆(Wilbur Schramm)称为传播学的奠基人,其本人则被喻为“传播学之父”,作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前人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大众传播的研究,集合为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他最早在大学中开设传播学的博士课程,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者。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传播学的问世与传播学的形成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传播学的奠基人或开创者正是在研究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发现了传播的一般规律,从而在建立大众传播学的同时,宣告了传播学的诞生。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与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相同,以实证方法为主,也兼顾思辨方法,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路径都对大众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成果十分丰富,主要有:①结构与过程理论。如5W模式、“两级(多级)传播”理论、“把关人”理论。②制度理论。如“四种报刊(媒介)”理论、“媒介帝国主义”理论。③媒介理论。如“媒介偏向”理论、“媒介即讯息”理论、“媒介情境”理论。④信息与符号理论。如“编码-译码”理论。⑤受众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商品”理论。⑥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涵化(培养)”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知识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展望未来,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趋势下,传播实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致使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为此,可以预料,大众传播学与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将进一步融合,进而推动传播学整体的创新和发展。
扩展阅读
- 洛厄里 S A,德弗勒 M L.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罗杰斯 E M.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