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籍安徽婺源,世居上海。早年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自幼爱好戏剧,后成为文明新戏演员。1908年6月,与朱双云、任天知合组“一社”,在上海天仙茶园演出。1910年10月,参加任天知发起成立的中国首个职业性新剧团——进化团,成为上海九亩地新舞台的知名演员,并到宁波、镇江、芜湖、淮阳、武汉等处巡演。1913年与陈大悲、顾无为等组织社会教育进化团,举行公演。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影响之下,也参与了戏剧革新运动。1921年1月3日,由其执笔的《戏剧研究社宣言》在《时事新报》刊登,该宣言宣称“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戏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轮子、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同年5月,和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十余人一起,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同年同月,在上海创办《戏剧》月刊,任编辑;自第2卷1期起,该刊迁往北京,改由新中华戏剧协社编辑。
1922年,与应云卫、谷剑尘等人在上海组织戏剧协社,从事话剧演出。1920年,在上海新舞台排演萧伯纳剧作《华伦夫人之职业》,虽经精心排练,上座却极不理想。有感于直译西洋剧本不合于中国演出,乃创作剧本《好儿子》。该剧从上海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写的是一家只有儿子陆慎卿一个人工作,母亲要赌,妻子要穿戴,兄弟要上学、无限制地要零花钱。慎卿失业后,母亲、妻子仍藏私房钱,不愿拿出来交房租,慎卿被逼犯法。剧本对话流畅、事实明了,以期适应一般观众的理解。但立意深远,把这个家庭当作当时中国的缩影来描写:分利者多,生利者少,没有公共观念,私心重。由于演出话剧无以谋生,后复归文明戏、京戏舞台。1934年在上海“共舞台”排演连台本戏《红羊豪侠传》,以新的眼光处理太平天国史实,取得了轰动效果。由于演出的成功,1935年春由新华影业公司拍摄成故事片,汪仲贤编剧,杨小仲导演,王虎辰、童月娟、徐琴芳、田方主演。汪仲贤还在“大世界”组织大众话剧社,上演以前春柳社演过的《社会钟》一类的“社会剧”。
著有戏剧评论集《优游室剧谈》、早期话剧回忆录《我的俳优生活》(1934),随笔《倒灶室笔谈》《上海俗语图说》,以及两部长篇小说《歌场冶史》《江湖流浪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