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种群生存力的因素包括环境因子、种群统计因子、种群遗传因子、群落中作用于种群的各种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要指种群生长繁殖的无机环境条件,其中环境因子的随机变化对种群生存力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环境随机性可降低种群大小,增加濒危小种群的灭绝概率。种群统计因子指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种群个体存活或繁殖的随机事件,一般而言小种群的灭绝概率较高。种群遗传因子指种群的遗传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会影响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潜力,小种群在隔离状态下,遗传漂变和近交衰退往往导致其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群落中的生态因子指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如何定量评价生态因子仍是种群存活力研究的难点。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78604,"Name":"生态学"},{"ID":112382,"Name":"〔分子与进化生态学〕"},{"ID":112383,"Name":"进化生物学"},{"ID":112384,"Name":"进化"},{"ID":112385,"Name":"物种"},{"ID":112400,"Name":"生存力"}]
. 理学 . 生态学 . 〔分子与进化生态学〕 . 进化生物学 . 进化 . 物种 . 生存力生存力
/viability/
最后更新 2024-05-11
浏览 200次
种群的存活与繁殖能力。又称存活力。
- 英文名称
- viability
- 又称
- 存活力
- 所属学科
- 生态学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PVA),又称种群脆弱性分析,它通过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估计种群大小和在一定时间内种群的灭绝风险(或生存概率),是物种保护等级评定和保护策略制定的重要研究手段,可用于推算物种的最小可存活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MVP)、预测种群的灭绝风险。PVA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棕熊灭绝风险的争论,1981年,美国生物学家M.L.谢弗[注]在棕熊种群动态模拟中加入随机因素,并首次提出最小可存活种群概念,开创了PVA研究的先河。PVA多基于随机性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模拟,常用模型包括出生死亡过程模型、矩阵模型、单一种群随机模型、复合种群随机模型、空间显式随机种群模型以及基于个体模拟模型等。常用软件有VORTEX、RAMAS、ALEX、GAPPS、INMAT等。
扩展阅读
- MORRIS W F, DOAK D F.Quantitative conservation bi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Sunderland, Massachusetts:Sinauer Associates,2002.
- 田瑜,邬建国,寇晓军,等.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的方法与应用.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57-267.
- BROOK B W, O'GRADY J J, CHAPMAN A P, et al.Predictive accuracy of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in conservation biology.Nature,2000,404(6776):385-387.
- SHAFFER M L.Minimum population sizes for species conservation.Bioscience,1981,31(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