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氟乙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含氟高分子材料,是含氟高分子材料系列中比重最小、含氟量最少、成本较低、价格较便宜的一个氟材料品种。聚氟乙烯具有良好的耐辐射性、较低的吸水性,在燃烧中具有自熄灭性,以及特殊的耐化学腐蚀性,疏水性和耐磨性,特别是具有卓越的耐老化性和不黏性。这些优异特性使得其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子等许多工业领域。
和其他含氟乙烯相比,氟乙烯是一种不易聚合的单体,一般在高温高压下,于聚合引发剂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或者在γ-射线的作用下进行悬浮聚合。应用较多的是改良悬浮聚合法和乳液法。此外,氟乙烯单体可与乙烯、四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全氟丙烯、六氟丙酮及不饱和全氟醚共聚,得到性能有所差异的氟塑料。特别是用全氟丙烯和不饱和全氟醚进行共聚改性的氟乙烯共聚物,不但提高了热稳定性,而且改善了熔体流动性,有利于加工成型。
然而,聚氟乙烯的耐热性不好,在210~220℃就开始分解。聚氟乙烯的热分解在氮气中是脱氟酸的机理,在空气中是伴随脱氟酸的自动氧化机理,使得其熔点与热分解温度非常接近,因此一般聚氟乙烯树脂不能采用通常热塑性树脂的熔融加工方法。但若在加工时暂时破坏该树脂的结晶结构,削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可使聚合物熔点下降,熔融流动性变好,但须使用大量潜溶剂(即室温下对PVF无溶解能力但在100℃以上可部分溶解PVF的溶剂),以增大滞流状态的温度区间及降低PVF的流动温度。
最早开始PVF商品化生产的是美国的杜邦公司,其在1963年就以商品牌号为Tedlar的薄膜供应市场,随后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除了美国的杜邦公司以外,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也对聚氟乙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产品主要是薄膜和涂料两大类。中国自1966年开始对PVF进行研究,仅有分散涂料作为产品销售。薄膜研究正在进行中,尚未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