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先秦史 . [思想文化]

姓氏

/family name/
条目作者应永深张永山
条目作者应永深

应永深

张永山

张永山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73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73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先秦时期贵族之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

英文名称
family name
所属学科
中国历史

姓的起源与上古族群的居住地等多种因素有关。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故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故以姜为姓。文献记载皇天因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这是带传奇色彩的赐姓说。此外,文献中记载有黄帝25子的传说,25子中得姓者14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12姓,其中有4人分属2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8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13个氏,周初分赏给鲁卫等国君主。

有关周代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至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芈、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22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芈、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芈、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先秦贵族实行宗法制,宗族首领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小宗家族从大宗主持的宗族中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邑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②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

③以职业名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为职业名称。

④以住地之名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

⑤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⑥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族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则会因上述多种原因而发生变化。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战国晚期后,氏开始转称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姓、氏遂相混。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亦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