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养生 . 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

/self mental care/
条目作者传鹏

传鹏

最后更新 2025-03-12
浏览 267
最后更新 2025-03-12
浏览 26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在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和法则的指导下,通过多途径的主动调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借以达到形与神俱,尽享天年的养生方法。

英文名称
self mental care
所属学科
中医药

中医学认为,精神与形体的协调一致,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精神是形体的主宰,精神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人体健康。中医主张形体调摄和精神调摄并重,且精神调养应放在更优先的地位,所谓“形神共养,养神为先”。因此,精神调养作为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中医养生之始终。养神得当,则人体七情调和、脏腑协调、气顺血充、阴平阳秘、健康少病、福寿绵长。但是,人的精神世界非常隐秘复杂,精神调养需潜心领悟,持之以恒,“道德日全”,方可达到“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的理想境界。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调养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许多摄养精神的见解和方法。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则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倡导以神静为主的养生思想,提倡“返璞归真”“清净无为”,认为“清静为天下正”“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没身不殆”等,强调人的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过分的私欲,这样就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益寿延年。他们提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主张,认为“水静犹明,而况精神”“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精神静养的核心方法,就是要“致虚极,守静笃”“少私寡欲”,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孔子认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孟子重视“养心”,指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养心莫善于寡欲”。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强调修心养性,指出养心与养形都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精神与形体之间,精神起统率支配作用,强调精神道德修养对颐养天年的重要意义。儒家秉持“中和观”,主张以“中庸”为修心养性之法,在精神情绪调摄上,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黄帝内经》在继承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人生命的形神一体观,明确了精、气、神是生命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建立了以保养精、气、神为核心的形神共养观念。《内经》首先强调神对精、气、形的主宰调动作用,认为养生应以养神为先,《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提出“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说明了养神是养生的首要命题。《内经》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主要归于心,因此,又特别强调养神以养心为要,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关于精神调养的具体法则,《内经》首先强调“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确立了清静恬淡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并不是消极地要求人无所事事,而是提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以恬愉为务”“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是要人主动调节自己的精神情志,保持心境平和,减少杂念,面对现实各种诱惑,心神不为其所妄动,从而达到“和喜怒”“形体不蔽,精神不散”的状态。《内经》在重视养神的同时,又注意养神与养形不可分割,通过精、气、形的调摄来养护精神。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里程碑,确立了精神调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之后,历代不断补充和完善着精神调养的学术理论和方法,渐至丰富多彩,其中比较重要的文献有《养生延命录·教诫篇》《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寿世传真·全神语》《寿世青编·疗心法言》《厚生训纂·御情》《厚生训纂·法言》《三元参赞延寿书·天元之寿》《保生心鉴·活人心法》《保生心鉴·治心》《类修要诀·心丹歌》《养生类纂·总序养生》《养生肤语》等。

中医学“形神一体”“形与神俱”的健康观是精神调养的理论基础。“形-神”“精-气-神”“神-脏”“天人相应-时序阴阳”“亢害承制-权衡自稳”等理论,是精神调养的方法论基础。精神调养作为养生的重要方法,以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基本原则为指导,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完善。

在中医学形神理论的基础上,精神调养围绕人之“神”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基本养生法则,用于指导精神调养具体方法的施行。

人神是生命的主宰,神气得养,神机灵敏才可健康长寿。正因为神担负着任万物而理万机的职能,生命不止、神机不息,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故人之心神宜静,清净养神特别重要。如元代程杏轩的《医述》曰:“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精神调摄的首要是“清净养神”,这既是精神调养的方法,也是核心原则。

一切精神调养的方法都围绕“精神清净安和”而展开。然而使心神之静,不是提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即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若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保形全神是精神调养的另一个重要法则,是基于对“形与神”“精气与神”辩证关系的认识而提出。精气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是最基本的形;神是先天之精所化生,出生之后,又依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有了健康的形体,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所以,精神调养还要注意脏腑形气的调摄,尽量减少对精神的耗伤,保护和促进精神的清净安和状态。明代著名医家和养生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治形论》中反复强调保形全神的重要意义,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强调指出了神依附形而存在,精气充足则神得所养,形健而神旺;反之则形弱神疲,形体衰亡,生命便告终结。

五脏是形体活动的中心,所以,保形首先要协调脏腑功能,保证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的协调统一。五脏精气充盛、功能协调,则神清气足,情志正常。反之,五脏精气不足、功能失调,可出现情志异常。正如《灵枢·本神》指出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五脏之中,应当特别强调调节饮食和脾胃来保养后天之精。因为形体的生长发育、保持健壮都依赖对食物的摄取,食物中的多种营养要转化为精微之气则有赖于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因此,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和膳食结构,使营养充分,达到人体组织器官的需求量;注意调理脾胃,使营养充分被消化吸收,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此外,人体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规律、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等,也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保形全神。

从古至今,中医养生实践所积淀的精神调养方法丰富多彩,但归纳起来,一切精神调养都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

通过调养使思想精神境界保持在一种少思、少欲、淡泊宁静的状态。调神贵在“静”。恬淡虚无,在传统的精神调养方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深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但中医学的调神与道、佛家消极的去世断俗、无欲无求、修仙礼佛的方法有着根本区别。人有各种欲望是自然的,只是不可过度,所谓“恬淡”是相对心神的易“躁乱”而言。凡人不能无思,但要适度用神、善于用神,摒除各种妄念,不奢求浮荣,不为利欲所诱惑,而“以公义胜私欲”,使心神专注于事业和工作等方面,自能“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外,在工作学习之余,闭目定志,在一段时间里处于心静神清的状态,做到精神层面的“劳逸结合”,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通过认知和行为等多方面调养,知行合一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心性品质格局。人格情操是否高尚、性格是否豁达,直接影响情绪的变化、行为的导向,进而影响生命健康。健康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所以历代养生家都强调道德习性的涵养,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诚勤身心,常修善事”等。德性的修养,主要是通过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寻找精神寄托。这是增强理智、控制不良情绪的根本措施。如果胸无大志、追逐名利,遇到不如意之事,便急躁、焦虑、忧郁,甚至暴怒不止,则易导致气血逆乱、疾病丛生。其次应当培养多种爱好,如琴、棋、书、画、钓鱼、旅游、音乐、养花、习练气功等,既可以怡情养性,又能提升气质。

通过多途径调控五志七情,使心理情志保持在正常范围,不使其过偏过激而影响身心健康。五志七情是现实中精神活动的具体表现,情志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身心健康。人作为高智商的生命体,有着丰富的精神活动,在人的一生中,常会遇到一些失意、悲观、愤怒、激动之事,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调摄来保持情志的安和。正常情况下,应主动地运用和情御神、四时调神等方法,使情志活动无太过、无不及,顺应外界阴阳变化,保持平和的精神状态。一旦情志有所偏激,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调节手段,如果情绪过于放纵,可运用虚静守神的方法来收敛情绪;如果情志不畅,可运用顺意达志的方法适当满足其欲望来舒缓情志压抑,或者运用开导暗示的方法来疏解情志郁结;如果情志凝滞,且直接疏导效果不佳时,可运用移精变气的方法转移其注意力来解除情志纠结。总之,要通过主动的权衡纠偏,及时恢复情志安和的状态。

人的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生物节律。人若违背了这些规律,就有可能产生各种病理变化,精神情志也不例外。而且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要根据人体与外环境相应的变化规律,通过适当的调摄方法,使神与外环境和谐,保护精神旺盛、灵敏的状态。顺时调神是“天人相应”这一整体思想在精神调摄中的具体运用。它包括年节律、季节律、月节律、昼夜节律等。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了气候与情志相感应的关系。由于这种感应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人的情志在一年中应与四季相适应:春三月“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新月时,人体的气血偏弱,而在满月时,人头部气血充实,内分泌旺盛,容易激动,可常在月圆日直接对月进行精神内守的呼吸训练、冥想锻炼。早晨及上午,人体阳气旺盛,其精神也应与之相应,精神焕发、振奋向上,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傍晚机体阳气收敛,人也宜静息休养、精神内守,减少或停止一些易使人情绪波动的活动,使精神与一日阴阳的变化相适应。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