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生态学 . 生理生态学 . 〔生理生态学基本概念〕 . 生态因子 . 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
条目作者李胜功

李胜功

最后更新 2024-05-15
浏览 243
最后更新 2024-05-15
浏览 24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生态系统中任何有生命的成分或要素。

英文名称
biotic factor
所属学科
生态学

一般指影响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如种内关系(同一物种不同个体或同一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根据生物之间关系的作用方式、影响程度与方向,生物相互关系可分为互利互惠或共栖关系(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相互竞争或敌对关系(如寄生、捕食等)。生物相互关系影响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的生态过程、功能及其时空格局。

根据作用主体或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生物因子可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而且为异养生物(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能源以及栖息、繁殖的场所,因而其作用是基础性的,也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消费者是异养生物,主要指动物以及一些寄生菌类,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提供的食物和能源,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其作用是将动植物残体(尸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再利用的无机物。

人为因子属于生物因子,因其对生物、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常被独立出来进行研究。人为因子主要包括垦殖、放牧、采伐、狩猎、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重建,以及因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化(如环境污染等)。人为因子的特点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受到个人意志和政府决策影响,对生态系统既有正效应,也有负面影响。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以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强度、速度和广度可能都是史无前例的。例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大气氮沉降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土壤酸化、湖泊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类采取措施恢复植被、植树造林、科学管理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人类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应当遵循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