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现代文学 . 现代戏剧文学 . 【剧作家】

蒲伯英

/Pu Boying/
条目作者葛飞

葛飞

最后更新 2023-05-17
浏览 364
最后更新 2023-05-17
浏览 36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75~1934-10-29)

中国现代政治家,戏剧家。原名殿俊,号沚庵、雪园,笔名止水等。

英文名称
Pu Boying
原名
蒲殿俊
笔名
止水
出生日期
1875
去世日期
1934-10-29
出生地点
四川广安
去世地点
北京

生于四川广安,卒于北京。1904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为四川立宪派和保路运动领导人,曾任四川省咨议局议长、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等职。创办《蜀报》,自任报社社长,资助《白话报》《西顾报》《启智画报》,启迪民智,为四川近代社会文化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民国初年,参与组织研究系、民主党、进步党,担任过内务部次长。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研究系开始积极介入新文化运动。1919年起,任《晨报》总编,约请新文化人撰稿。并独资创办《实话报》,全部登载白话文稿。在出版舆论、理论、教育、演出等方面,全面倡导扶持现代戏剧运动。

《晨报副刊》改革后,成为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一个主要宣传中心,辟有《戏剧研究》《剧评》《剧谈》等栏目。1921年,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民众戏剧社,并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个戏剧专刊——《戏剧》;次年,蒲伯英、陈大悲在北京组织新中华戏剧协社,《戏剧》亦移京出版。在《晨报副刊》《戏剧》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旧戏、文明戏,提出文艺应该以“人的生活”作主题,强调戏剧改进社会、精神教化之功能,认为戏剧应以民众的精神为原动力。1922年,为了“造就一群职业的,但高尚的,专精艺术的剧人”,创办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并任校长,开创了中国话剧正规化教育的先河。还集资兴建了西式的新明剧场,为学员提供舞台实习、面向社会演出的机会,实行男女合演。1924年冬,该校停办。重要剧作有六幕剧《道义之交》(1923)、四幕剧《阔人的孝道》(1923),揭露军阀的凶残,戳穿上流社会的黑幕和封建道学家的虚伪。1934年10月29日,病逝于北京首善医院。

  • 彭鹏.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