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生长SiO2-Si系统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MOS)晶体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硅平面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保护层。热生长SiO2-Si系统中的氧化层电荷,直接影响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有效迁移率和器件的可靠性,从而影响MOS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品率和可靠性,以及硅平面双极型晶体管的漏电流、噪声、小电流
等参数。
早期的MOS结构中氧化层电荷非常多,各种电学参数很不稳定。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氧化层中的可动离子电荷(主要是钠离子)是造成这种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是MOS器件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事实上,只有当钠离子沾污基本上被控制以后,才能制成工作比较稳定的MOS晶体管。
在SiO2-Si系统中存在4种氧化层电荷。①可动离子电荷,主要是带正电荷的碱金属离子,如钠离子(Na+)、钾离子(K+)、锂离子(Li+)、铯离子(Cs+)等。有人认为,除离化的碱金属离子外,还有数量相当大的未离化的碱金属原子存在,而且氢离子(H+)也是氧化层中的一种可动正离子。此外,在氧化层中还可能有重金属的正离子和某些负离子,如氢氧根离子(OH-)、氧离子(O2-)等。但是,普遍认为,在低于500℃的环境中,重金属离子和负离子难于运动。②氧化层固定电荷,是一种固定不动的,也不能与硅体内进行电量交换的正电荷。它们分布在距离Si-SiO2界面约25埃以内的氧化层中。由于热氧化过程的特点,这一层中的硅和氧组分的比例,不是SiO2那样严格的化学配比。因此,这一层由于富硅缺氧引起的结构缺陷是很多的,氧化层固定电荷很可能是这一层中的离化的硅或氧空位所引起的。③界面陷阱电荷,分布在SiO2-Si界面上,与前面电荷不同,能够与硅体内进行电量交换,而且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严格来说,界面上允许电子填充的能级叫作界面态。界面态可以是带电的,也可以是中性的。人们关心的是那些能量在硅禁带范围内的界面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禁带中界面态密度(单位截面单位能量间隔中的界面态数)按能量的分布是一种U型分布,即禁带中央部分的界面态密度较低,而靠近两个带边的界面态密度增高。实验证明,部分界面陷阱电荷可以在含有氢气的气氛中在450℃左右的低温退火中被中和。一般的看法是,SiO2-Si界面上硅的悬挂键、界面上的结构缺陷(如辐射引起的断裂键)和界面上存在的杂质原子都会引起界面态。④氧化层陷阱电荷,在SiO2体内存在着空穴陷阱态和电子陷阱态,可以分别陷住进入SiO2空穴和电子,而使之分别带正电和负电。SiO2中的空穴和电子可以通过离化辐射、雪崩注入或能量大于SiO2禁带宽度(约9电子伏)的紫外光子激发等产生。所以,这种电荷最初又叫作离化感应电荷。相当一部分氧化层陷阱电荷也能通过低温(<500℃)退火被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