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易著。丁易(1913~1954),原名叶鼎彝、叶丁易。安徽桐城人。193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193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抗日战争期间,在成都任全国文协成都分会常务理事,后任重庆《民主报》总编。著作有小说《过渡》《雏莺》,杂文集《丁易杂文》,专著《中国文字与中国社会》,散文集《战斗的朝鲜后方》等。1953年应邀到莫斯科大学讲学。
原为著者1942年在西北师范学院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讲义,后经修订,于195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重点讲述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和以左翼文学、工农兵大众文学为代表的革命文学,尤其突出了文艺思想的论争和斗争,联系中国社会现实和民众疾苦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出的其他新文学史著作具有一致性,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分不开,血肉相连而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一部分;中国现代文学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学运动。其编撰目的和篇章设计强调为“了解新文学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其方法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新文学的特征也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其发展的特点就是“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发展”“新文学运动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大众化(为工农兵)方向的发展”等。并由此给出了相应的历史分期和两条历史线索:其一是五四——左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二是苏区文艺运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学——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此书在文学史建构及教学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开风气之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