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 比较教育人物

贝雷迪,G.Z.F.

/George Z.F. Bereday/
最后更新 2023-06-21
浏览 177
最后更新 2023-06-21
浏览 17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920~1983)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社会学家。

英文名称
George Z.F. Bereday
国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920
去世日期
1983
出生地点
波兰

生于波兰,后加入美国国籍。194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历史学和政治学文学士学位。195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经济学和社会学理学士学位。在获得牛津大学历史学文学士和历史学硕士后,师从美国比较教育学者R.乌利希(Robert Ulich),并于1953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学与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1955~198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任教。1957~1967年,担任美国《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主编。1965年,成为“开端计划”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研究处于文化不利的青年及对问题青年的个别指导。1974年,获得甘遒迪少数族群图书馆的美国文化遗产奖和纽约成人教育委员会的费希尔奖。著有《教育的自由主义传统》(Liberal Tradition in Education)、《美国的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 in America)、《苏联教育的政治学》(Politics in Soviet Education)、《变化中的苏联学校》(Changing Soviet School)和《教育中的比较方法》(Comparative Methods in Education)。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1964)一书中。他认为,比较教育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要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分析教育问题。同时,比较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他主张将政治地理学或政治科学作为比较教育的母学科。与美国教育史学家I.L.康德尔(Issac Leon Kandel)的观点不同,他认为,比较教育不是历史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他把比较教育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①借鉴阶段(1817年到19世纪末)。他认为,全盘移植他国经验是可行的。②预测阶段(20世纪上半叶)。在借鉴他国经验之前,要经过一个预测阶段。③分析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预测和借鉴之前,必须对各国教育实践的全貌进行系统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既有知识性目的,又有实用性目的。研究类型主要分为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区域研究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比较研究是同时对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

他提出了开展比较教育研究的比较四步法,具体包括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前两步是区域研究的方法,后两步是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有平衡比较和阐释比较两种类型。由他首创的比较四步法,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研究程序,使研究方法走向实证的量化分析。他强调比较教育的跨学科性,拓宽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为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李文英,等.比较教育学家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 陈时见,王涛.比较教育名家名著评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