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 比较教育人物

施耐德,F.

/Friedrich Schneider/
条目作者杨尊伟

杨尊伟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3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2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881~1974)

德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的先驱。全名为弗里德里希·施耐德。

英文名称
Friedrich Schneider
全名
弗里德里希·施耐德
国籍
德国
出生日期
1881
去世日期
1974

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明斯特大学学习德国史和哲学专业,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科隆大学担任讲师。1928年,在波恩教育大学担任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授,同时也被美国聘为客座教授。1931年,创办了《国际教育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杂志,以英语、法语和德语3种语言发行,1934年被迫停刊。1946~1953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担任教育学教授,并在此建立了比较教育研究所,担任所长。期间,受聘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客座教授,并于1947年出版了《各国国民教育的原动力》(Triebkräfte der Pädagogik der Völker)。1949年,担任慕尼黑大学教育学教授。1958年起,被聘为该校的名誉教授。1960年,成为欧洲比较教育学会的名誉会员和美国比较教育学会会刊《比较教育评论》(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的编辑。1961年出版了《比较教育学》(Vergleichende Erziehungswissenschaft),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的原理和“辩证”的因素分析法,以及比较教育学的人才培养问题。

他认为,比较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但尚未成熟的学科。关于研究方法,分为量的比较和质的比较。对教育事实的比较,应从垂直比较和水平比较两个维度进行。提出了影响教育制度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民族特性、国家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宗教、科学、社会和政治结构、历史以及外国影响等方面;内部因素包括思维方式的转换、世代之间的矛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关系、教育内部的因果关系等。对于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他运用G.W.F.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辩证法,提出了教育内部因素之间的诸对矛盾,如主动与被动、问题与方法、自由与必然、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道德等。他还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试等方面探讨了比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操作措施。

施耐德发展和完善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主义方法和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辩证”的因素分析框架,论证了比较教育学是包括外国教育和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教育的一门学科,为比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建议。

  • 加里多 J L G.比较教育概论.万秀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李文英,等.比较教育学家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 高亚杰,饶从满.施耐德的比较教育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9,(1):19-2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