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意大利中部佩斯卡拉一富裕家庭,卒于加尔多内–里维耶拉。自幼爱好文学,在中学读书时发表第一部抒情诗集。1881年进入罗马大学文学系学习,广泛结交文艺界、新闻界名流,开始文学创作。1882年发表诗集《新歌》,模仿G.卡尔杜齐的风格,歌颂生活的欢乐和自然的美,引起文坛注目。早年发表的几部短篇小说集,如《处女地》(1882)、《桑·潘塔莱奥内》(1886),后来合编为《佩斯卡拉的故事》(1902),受到以G.维尔加为代表的真实主义的影响,对故乡的自然风貌,农民、渔夫、贫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同环境的搏斗,作了真切的描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常常过分渲染他们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病态。
《玫瑰小说》三部曲的问世,是邓南遮创作倾向发生转折、颓废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标志,其中的《欢乐》(1889)通过艺术家安德雷亚从追求情欲到厌弃人生的变化,宣扬爱情和欢乐是虚无;《无辜者》(1891)刻画空虚、孤独和向往死亡的变态心理;《死的胜利》(1894)表现一对出身资产者的情人无法在爱情中得到解脱,双双跳崖,在死亡中找到归宿。三部曲美化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是资产阶级腐朽的精神世界的写照,具有浓厚的颓废情调。长篇小说《岩间圣母》(1895)和《火》(1900)塑造了完美的“超人”形象。
剧本《琪珴康陶》(1899)是为女友、著名歌剧演员E.杜丝所作,描写艺术同利己主义、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宣扬唯美主义。《里米尼的弗兰契斯卡》(1901)是诗剧,取材于但丁《神曲》的《地狱篇》第五歌,是一个流传甚广的中世纪爱情悲剧。《约里奥的女儿》(1901)也是一出悲剧,根据古代传说改编而成,以弑父罪为主题,大肆渲染情欲。其剧作还有《荣光》(1899)、《比萨姑娘》(1912)、《巴黎女郎》(1912)、《金银花》(1913)等。
邓南遮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追逐自我欲望满足的极端个人主义生活态度和光复古罗马辉煌的社会理想,是他反复抒写的两大主题;华丽、高雅、精致,是他追求的唯美主义风格。主要作品是5卷本诗集《赞歌》(1903~1912),其他还有《罗马哀歌》(1887)、《天堂诗篇》(1891)等。
邓南遮对美有着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善于精确地捕捉和展示自然界的美和色彩,文字优雅、柔美,对意大利现代文学和语言都产生很大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邓南遮接受F.尼采的哲学思想,在作品中开始描写肩负“伟大使命”的超人,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剧本《战舰》(1908)颂扬意大利人在历史上的英武战功,为意大利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制造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邓南遮充当军国主义的吹鼓手,并志愿入伍,到前线作战。1916年在驾驶飞机执行军事任务时,一只眼睛受伤失明,被迫退伍。之后他写作《夜曲》(1921),通过梦幻般的回忆,赞美战争,讴歌“超人”身负的历史重任。1919年率领一批敢死队,强行占领阜姆城。1926年B.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邓南遮同墨索里尼建立私交。1937年任意大利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