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S.E.福布希(Scott Ellsworth Forbush,1904-4-10~1984-4-4)利用电离室首先发现这一现象,因而得名。其特点是:强度下降快,恢复慢,持续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以上,大FD幅度可达背景强度的百分之十几。在第二十太阳活动周(1964~1975年)期间所进行的空间观测表明,FD是由耀斑和冕洞中的高速流在行星际空间所造成的强磁场区引起的,与行星际激波关系密切。1963年,美国天文学家E.帕克(Eugene Newman Parker,1927-6-10~2022-03-15)提出行星际激波引起FD的概念。地球上观测到的FD的主要特点:①大FD常在大耀斑后24~60小时发生,全球可见,幅度随纬度减小而减小。②各向异性明显。③下降期能谱的形式为,其中
为0.2~0.8,
为能量。恢复期强度
随时间
的变化可用
描述。④下降幅度随耀斑日面位置的分布有明显的东、西不对称性,这多半是行星际激波的东、西不对称磁场结构所造成的。⑤存在有统计意义的暴前上升现象,这就有可能为研究行星际激波和磁暴预报提供信息。此外,在FD过程中常观测到短暂的小的上升和阶梯形下降,这都与磁暴主相环电流引起的粒子刚度下降和激波结构有关。FD前后伴有广泛日地物理现象发生,如耀斑、冕洞、Ⅳ型太阳射电爆发、磁暴、电离层通讯干扰、强能暴粒子事件(ESP)以及可能的天气现象出现等。因此,它是人们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场的结构、电离层电讯条件变化等的有力手段之一。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87272,"Name":"天文学"},{"ID":87340,"Name":"天体物理学"},{"ID":87360,"Name":"高能天体物理学"},{"ID":87362,"Name":"宇宙线"},{"ID":87363,"Name":"宇宙线的起源"}]
. 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物理学 . 高能天体物理学 . 宇宙线 . 宇宙线的起源福布希下降
/Forbush decrease/
最后更新 2023-08-07
浏览 633次
银河宇宙线强度受太阳活动影响的一种突发性的短期调制现象。又称宇宙线暴,简称FD。
- 英文名称
- Forbush decrease
- 简称
- FD
- 又称
- 宇宙线暴
- 所属学科
- 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