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中国地理 .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变迁 . 中国新城

中国新城发展机制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new towns in China/
条目作者周春山

周春山

最后更新 2023-01-11
浏览 118
最后更新 2023-01-11
浏览 118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新城的发展是一种制度设计的结果,而制度设计驱动的动力来源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城市发展的空间压力。另外,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为新城的建设提供机遇与条件,一些重大的事件也会催生新城的出现。

英文名称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new towns in China
所属学科
中国地理

不同时期中国新城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一是政策调整驱动新城建设。中国新城新区的建设和运营基本由政府一手包办,从早期的土地开发到招商引资再到开发区日常的运行和管理,都是政府主导。早期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城市规划对新区的偏向促进了新区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的完善和企业落地的积极性;随着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调整,新区的产业升级换代以及生态门槛、人才门槛等条件,政府对新区的作用逐步变为升级和健康发展的驱动者。

二是经济发展推动新区建设。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新区产生和发展最主要、最根本的驱动力,城市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前者会引起土地、空间需求总量的增加和向外扩张的趋势,后者则会引发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所需空间的扩张,刺激了城市做大、做强的欲望。大部分的中国城市建设选址受地形限制,建设空间难以承担经济发展后空间扩张的相关结果,而随着经济刺激下的城市郊区化过程以及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城市近郊区的新区就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

三是城市空间发展压力推进新区建设。作为城市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因,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直接促使城市扩张。在生产型城市阶段,人的经济属性被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要素从资源稀疏、生产落后的区域向资源密集、发展迅速的成熟区域流动转移,少数区域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对交通、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出现生态恶化、就业压力增大、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居住矛盾等问题。随着个人社会需求的强调,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出现了局限性和缺口,城市发展需要空间上出现突破和发展,形成一种城市功能服务相对到位、新功能成长充分、规模经济效应最大化以及兼顾人社会属性的空间结构,这种需求刺激了城市新区的建设。

四是技术进步促进新区发展。交通系统和通信、互联网技术是空间主要的联系方式。空间联系方式的每一次变化都促进和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扩张,调节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使城市空间的可达性提高,扩大了生产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所能达到的空间范围。同时交通系统的完善促进了城市土地利用价值的再分配,促进了城市产业、人口向城市远离旧城区的区域移动和发展。且对外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张有牵动作用,改变了城市空间扩张的方向和强度,对城市新区的形成具有指向性和提升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增强了生产、销售和生活的联结度,减少了产业选取的区位限制,促进了产业区位选择的灵活性,引导其出现“郊区化”。在生活方面,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商业、家庭办公的发展,减少了个人与商业、工业的距离和个人在居住地选择方面对购物、工作的距离敏感度,增强了人流向新区的聚集。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发展不再仅仅追求物质水平的提高,且城市居民对生活、生产等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理念,生态健康、公共服务、科研创新等成了城市发展的重点。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只局限在经济领域,文化、科研竞争力、宜居等均成为竞争力的构成部分。城市政府拟通过修建新区实现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将新区建成为新型城镇化理念的试点区域,以生态、文化、科技等理念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并用新区吸引新型产业、人口,形成多中心的良性城市结构,也能够促进老城的优化和提升。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