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城可以是某一类型,也可能同时兼有几种类型的特征,需要根据具体需要和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从而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新城规划及其研究。
不同划分标准下的新城类型 |
序号 | 划分标准 | 划分结果 |
1 | 根据主导功能 | ①工业新城 |
②居住新城 |
③商务型新城 |
④大学城 |
⑤交通枢纽型新城 |
⑥旅游型新城 |
⑦综合型新城 |
2 | 根据新城城市新区开发主体 | ①政府主导型 |
②市场主导型 |
③政府—市场协作型 |
3 | 根据新城自身功能的构成状况及其功能需求对母城的依赖程度 | ①生活功能外置型 |
②生产功能外置型 |
③职住平衡型 |
4 | 根据新城的建设目的 | ①以集中开发产业为目的的新产业城市 |
②为发展某类功能而开发特定区域的新城 |
③以解决城市问题为目的的新城 |
④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而开发的新城 |
⑤重点开发落后地区的新城,以平衡地区发展 |
5 | 根据综合性程度 | ①综合型新城 |
②专业化新城 |
6 | 根据新城形成的不同内部机制 | ①由传统小城镇发展而来的“历史进化型”新城 |
②围绕城市的某重点建设项目逐步建立的“建设项目配套型”新城 |
为解决大城市住宅紧缺问题而在大城市边缘区或近郊区开发建设的设施较为齐全的大型住宅区,这种类型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开发至今依然存在。住宅区的规模逐步趋大,内容更加充实,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后,为了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地方经济而建设的以工业开发为先导的新城。如在沿海许多大城市中开发比较成功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这种类型的新城多选址于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且距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的城市中远郊。工业开发先导型新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有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开发建设,9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成为许多大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域,也是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地区之一。
为发展高科技,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而在大城市边缘区或近郊依托一定的大学、科研机构开发建设的新城。如在一些科技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开发较为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大学城等。
为适应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向外扩展的需要,依托原有城镇并通过全面规划和大规模开发扩建而成的新城。
为了促进大城市空间均衡发展和功能调整而在城区内通过更新改造或在建成区边缘规划建设的具有专业功能的新区,如行政新城、商务新城(CBD)、体育新城等。
在政府主导型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中,政府充当“主角”,企业充当“配角”。政府的推动力大、作用强,对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这种模式强调政府对开发建设的主导作用,对开发项目和开发企业实行间接的行政化管理。政府主要负责区域内开发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负责制定城市新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政府主导型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其能够使政府通过有力的规划控制和引导,比较容易实现政府的规划意图。以政府主导建设的城市新区能够形成较大的规模,更多地考虑社会因素,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但是这种模式也具有一定缺陷,一旦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导向方面出现失误,可能会导致城市新区开发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等。所以这种模式在工商业不发达,只有依靠财政支出建设新区的国家用得比较多。
市场主导型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以私人开发商为主体,政府提供政策倾斜。即企业唱“主角”,政府当“配角”,由政府统一规划,面向市场进行多元融资,除了少数设施由政府投资新建外,其余由企业和民间资本开发或与政府进行合作开发。这种开发建设模式不但降低政府的开发成本,企业分担了政府的开发风险,同时提高了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处于配合企业的地位,且市场难以控制和琢磨,所以有可能导致政府的规划意图受到影响而得不到完全实现,削弱了政府对城市建设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容易导致城市空间的无序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确定性,且商业资本可能导致开发目标短期化和营利化,增加后者的商务和生活成本。这种模式下开发建设的新区规模一般较小,适合于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种模式兼有政府主导型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和市场主导型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的优点。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拥有全部或部分股权,由法人团体以商业形式经营,自负盈亏,但经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均由政府委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其出口信贷、银团贷款或发行债券,因此其经营能够得到政府提供的特别优惠的条件与保证,可以享受一般公司无法享有的经营特权。优点主要有以下3点:①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②比较充分地反映政府的规划意图,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③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有利于城市新区的高水平开发。这种模式适合于国情比较复杂的国家,比如中国大多数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模式采用的就是政府—市场协作型模式。
即新城以生产功能或某一专业化功能为主,生活居住功能少或不全,这方面的需求主要依赖于母城解决。工业开发先导型新城、业务型新城均属于此种类型。
主要是指上述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新城,即“卧城”,新城居民的就业需求依赖于母城,新城中的从业人员多数每天往返于母城与新城之间。
即新城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均较发达,且实现了平衡。新城居民的就业、居住以及其他生活需求基本都可以在新城内解决。
这种类型的城市集中出现在中国解放初期,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目标,如大庆等石油城市、鞍山钢铁城市等。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在未来仍有可能产生一批以集中开发新兴产业为目的的新产业城市,这类城市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类新城包括开发区、大学城、旅游城、商务新城、行政新城、体育新城等具有某项专业功能的新城,这一类型的新城在20世纪90年代末大量涌现,并以专业功能为依托,逐渐向综合功能发展。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建立的新城,针对具体的问题而有所差异,如居住型新城等。
为区域或大城市服务的各类大型设施,包括商业、交通、市政等设施建设的需要,配套开发的新城。如空港新城、临港新城等。
这一类型的新城多在区域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论证产生,具有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这类新城的产生带有明显的政治意义,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对具有战略地位的落后区域进行重点开发,期望以点带面,实现共同发展。
新城职能包括生产、生活等多项功能,不是单纯的居住功能或者特别专业化生产的城市类型,形成了综合型的新城建设模式。中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在当前中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且城市适宜建设用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新城建设应以综合型新城模式为主。
新城的职能是以专业化功能为主,当新城中某种专业化功能占到40%~50%或更多时,可将该城市称为专业化新城。
从新城形成的不同内部机制,将新城大致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
如上海的松江和青浦。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城镇往往处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中,与大城市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不易与大城市的蔓延发展连成一片。其凭借原先较好的基础,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安置不断从大城市疏散的人口和就业,另一方面吸纳外来投资及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涌向大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其发展有利于解决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自身也获得了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原先的小城镇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得以转变,功能定位得以提升,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使城镇的内涵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因此称之为“历史进化型”新城。
围绕城市的某重点建设项目逐步建立的“建设项目配套型”新城
如工业新城、海港新城、空港新城。一些城市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由于占地面积大、环境影响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因素,选择与大城市有相当空间距离的郊区。其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就包括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需求。因此,围绕着这些大型项目,逐步完善居住、购物、娱乐、办公、就业等城市功能。这类新城往往是重大建设项目的产物,因此称之为“建设项目配套型”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