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阿曼人就以造船和航海著称。公元前2世纪,阿拉伯半岛的内志和也门一带的部落迁居到阿曼和今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带来了游牧业,并进一步发展了海上贸易。阿拉伯人以部落为基本社会单位,发展了奴隶制,但仍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残余。阿曼是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之一,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在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661~750),哈里发职位由选任制改为世袭制,但穆斯林公社传统和哈里发选任制在阿曼仍有广泛影响,并于公元8世纪产生了反对世袭制的伊巴德教派。伊巴德教派在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政权下争得了自治,于754年选出第一任教长。这标志着阿曼教长国的诞生。
10世纪初,卡尔马特教派的信徒在波斯湾西岸建立了一个独立国家,范围包括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大部分地区。7~15世纪,阿曼经商范围远至中国和非洲。16世纪初,葡萄牙人入侵阿曼教长国。1650年,阿拉伯人推翻葡萄牙人的统治,建立雅里巴王朝(1650~1749)。18世纪初,雅里巴王朝最盛时期势力曾达到东非沿海、桑给巴尔和伊朗的沿海城镇等地。18世纪中叶,波斯人侵入,但不久被赶走。
1749年,艾哈迈德·本·赛义德建立赛义德家族统治。1792年,该家族的苏尔坦·本·艾哈迈德教长(1792~1804年在位)因得不到阿曼内地各部落的支持,把驻地从鲁斯塔克迁往马斯喀特。他自称素丹,在政治上依靠英国。阿曼内地各部落拒绝马斯喀特素丹的统治,遴选自己的教长作为统治者。19世纪初,英国迫使马斯喀特素丹接受奴役性条约,规定素丹不得把自己的领土出卖、抵押、割让给第三者。1828年,马斯喀特素丹赛义德·伊本·苏尔坦第一次访问非洲的桑给巴尔。此后他加强了对东非海岸的控制,并成为桑给巴尔的统治者。至19世纪中叶,阿曼地区已经形成马斯喀特素丹国、阿曼教长国和阿曼海岸诸酋长国(即特鲁西尔阿曼,后成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三部分;桑给巴尔则在英国代表的仲裁下另立桑给巴尔素丹国。1913年,阿曼内地部落在教长塞利姆·本·拉希德·哈鲁斯领导下举行起义,并取得胜利。马斯喀特素丹被迫求和。经过长时期谈判,1920年9月25日英国和马斯喀特素丹国与阿曼伊斯兰教长国在马斯喀特附近的小镇西卜签订了和约,即《西卜条约》,承认阿曼伊斯兰教长国独立。
1949年,在阿曼同沙特阿拉伯及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地区的布赖米绿洲发现石油,英国同马斯喀特素丹签订了租让合同,合同将勘探和开采石油的范围扩大到阿曼教长国,因而遭到阿曼人民强烈反对。1957~1960年,教长加利卜·本·阿里领导阿曼人民发动反英武装斗争失败,阿曼教长国被并入马斯喀特素丹国(见阿曼人民反英起义)。素丹赛义德·本·泰穆尔统治阿曼近40年,他实行封建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使阿曼长期处于贫困和愚昧之中。
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本·赛义德废黜其父泰穆尔,登上王位。他根据阿曼国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他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凝聚年轻一代共识、加强国民教育为治国中心,还注重团结年轻一代,培养他们成为阿曼复兴的主力军。
20世纪70~80年代,阿曼取得了一些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仅3亿美元,人均收入约100美元。到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95亿美元,1984年人均收入6000美元。90年代,阿曼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趋于完善,国家复兴的各方面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10年中,现代阿曼国家的体系结构正式形成,国家行政机关、议会、法院等政治结构的现代化大幅度提升,并始终严格遵循着法律原则。
进入21世纪以后,阿曼积极融入全球化,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阿曼着力于发展国家经济,推动工业化、科技化、集成化的经济产业发展,并首先关注制造业领域,先后建立多个工业园区。2010年中东剧变爆发后,阿曼政局总体稳定。在继续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阿曼主动调整政治结构,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并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服务。到2018年,阿曼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92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万美元,是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之一。
阿曼对外奉行不结盟、睦邻友好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积极参与地区事务,主张通过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同美、英关系密切,同时开展多元化外交。至今,阿曼已同14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5月25日,阿曼同中国建交。2018年5月25日,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