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沉积地层与古生物学 . 沉积学 . 古气候学 . 〔重要界线事件〕 .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事件

白垩—古近纪界线事件

/K-Pg boundary event/
条目作者姜仕军

姜仕军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0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0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第二大规模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又称K—Pg事件,曾称白垩—第三纪(K—T)界线事件。

英文名称
K-Pg boundary event
又称
K—Pg事件
原称
白垩—第三纪(K—T)界线事件
所属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在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交时期,约6600万年前发生了K—Pg事件。在K—Pg事件中,地球上大约75%的海洋物种和50%的陆地物种灭绝,对陆地植物和高等爬行动物与海洋浅水初级消费者、自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影响尤为严重,而具有形成包囊等保护机制的浮游生物和杂食、腐食性动物基本上得以幸存。K—Pg事件还表现出北半球绝灭强度高于南半球,事件后的生物恢复北半球晚于南半球的地理差异。

K—Pg事件导致了恐龙时代的终结和哺乳动物的兴起。在白垩纪与古近纪的地层之间,有一层富含铱元素的黏土层,为K—Pg界线的标志层。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仅发现于K—Pg界线之下,表明恐龙灭绝于K-Pg事件发生的时候或之前。K—Pg界线之上也发现少部分恐龙化石,但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因为侵蚀、搬运等作用被带离原本的地层位置,再沉积于K—Pg界线之上较年轻的沉积层中。其他在这次事件中灭绝的白垩纪优势生物包括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多种的植物与无脊椎动物(包括菊石亚纲)。哺乳动物与鸟类在K—Pg事件中幸存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

K—Pg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造成的,地球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遭受了毁灭性破坏。K—Pg事件由天体撞击、火山爆发、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等单独或综合作用而引起。美国学者L.W.阿尔瓦雷茨,于1980年提出了K—Pg事件发生的天体撞击假说,其基本观点为:一个直径大约10千米的彗星或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形成直径约180千米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并有可能引发德干火山的大规模喷发;天体撞击事件短期内会造成大规模的火灾、海啸、酸雨、气候变冷(核冬天效应)等全球环境变化,其带来的大量金属会长期对生物造成毒害作用,影响地球生态系统在K—Pg事件后的恢复。高含量的铱元素、岩石熔融形成的小球粒、高压成因的冲击石英等物质,在世界广泛分布的K—Pg界线黏土层中都有发现,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地区还发现了海啸沉积层,这些发现都为天体撞击假说的成立提供了依据。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