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7世纪,延续约400余年,据《史记·夏本纪》夏王朝传13世、16王。综合《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记载,黄河中游一个强大的部落联合体首领禹死后,其子启用暴力夺取了领袖职位,建立了夏王朝,开始了夏后氏的统治。所以《史记·夏本纪》记夏后从禹讲起,其他传统史学著作亦多如此。
《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记“夏启有钧台之享”,指启取得领袖职位后,曾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南)召开盟会。当时有扈氏不服,启遂发动征有扈氏的甘之战。有扈氏是一个强大的古族氏,《庄子》《墨子》《吕氏春秋》都记述过禹曾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故事,甘之战可以说是禹伐有扈的继续。甘的地望有陕西户县境、河南洛阳西南、郑州西北古荥泽(在今荥阳地区)等说法,从整个战争形势看,古荥泽说较为可信。《尚书·甘誓》记述了启在甘之战前的誓师辞,但此文系晚出。《史记·夏本纪》言启“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尚书·皋陶谟》记述禹提到要“慎乃在位”,安于职分,思危图安,不要妄动扰民,行为要合于道德规范。但启建立夏王朝以后,背弃这种道德规范,淫逸康乐,饮酒无度,游畋无度,内部还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武观之乱”。其子太康即位以后,游乐放纵,变本加厉,引起民众的不满。相传有穷氏后羿乘他行猎于洛水之南而未归之机,篡夺了政权,即“太康失国”。
后羿掌权后,同样不修民事,终日游猎,弃贤臣而任用被寒国君主伯明驱逐的谗子弟寒浞。寒浞与后羿之妻谋划,杀死了后羿,承袭有穷之号,开始了寒浞代夏的时期,同时加紧了对夏后氏势力的追剿。太康失国后不久死去,族人立其弟仲康,流落洛水附近。仲康死,子相立,逃往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投靠同姓诸侯斟灌氏、斟鄩氏。寒浞杀斟灌、伐斟鄩,杀夏后相,相妻后缗逃归母家有仍氏居地(今山东金乡境),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成年后在有虞(今河南虞城)之君的帮助下,谋划复国,终于伐灭寒浞势力,重建夏后氏的统治,这就是“少康中兴”。至此,夏后氏的统治才得以确立。
少康死后,子杼立。他曾参与少康复国的战争,执政后曾“征于东海”,东夷诸族都臣服于夏,国力日益强大。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孔甲时开始衰落,《国语·周语》有“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孔甲后的第四世夏后是夏桀,据古本《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夏本纪》等记载,他以“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而骄奢自恣,赋敛无度,消耗大量社会财富,百姓饥寒交迫。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一味采取高压手段,又伐有施氏、岷山氏,不断进行掠夺战争,一些原来臣服的方国纷纷叛离。与此同时,原来臣服于夏的商人日益强大,以政治和军事手段不断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最终起兵伐夏。夏桀败走,陈兵鸣条(在今河南封丘,一说在今山西夏县北)之野以拒商汤大军。鸣条决战,夏桀败走南巢,死于山中,夏王朝灭亡。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和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多数学者认为考古学的二里头文化即当为夏文化,从而为复原夏王朝的历史提供了大量新资料。
关于夏王朝的疆域,《战国策·魏策》有“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的记载,亦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文字略不同。其地大致西以华山为界,北达山西壶关,东至河济二水交汇处,今武陟、荥阳、原武一带,南接湖北。
这一区域的中心是中岳嵩山及其周围的伊水和洛水流域、济水流域、颍水与汝水上游地区。嵩山古名崇山。先秦、汉代及以后的人们,在考证和追述夏人的活动区域时,多将其与崇山及周围地区相联系。如称夏禹为“崇禹”,称禹的父亲鲧为“崇伯鲧”,还有“禹都阳城”(今登封告成镇附近),“启都阳翟”(今禹州境内),太康、羿、桀所居之斟鄩(今巩义境内),“帝杼居原”(今济源境内)等,今已在偃师二里头发现大规模的宫殿基址,证实伊洛地区无疑是夏王朝的统治中心。
晋西南与夏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本《竹书纪年》说胤甲居西河,地在豫西,一说在今晋南。鸣条之战的战场也在晋西南,今已在晋西南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一带发现属二里头文化的东下冯类型遗址数十处,其中,鸣条冈西南的夏县东下冯遗址有大规模的防御设施。这些二里头文化遗存证实,此一区域已纳入夏王朝的版图。
此外《史记·货殖列传》有“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的记载。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公元前1800年前后,夏王朝的势力已经沿着禹伐三苗的路线到达南阳盆地,在沙颍河平原上的郾城郝家台、丹江边上的淅川下王岗遗址都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遗存。
夏代已经进入青铜时代,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机构逐渐调整完备,在一个较前更为广大的疆域内,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王都,尖端手工业技术迅速发展,带动社会生产的全面提高。
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在黄河中下游曾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夏代,农业工具虽然还是木、石、骨、蚌制的,但制作技术有不少改进,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考古发掘中大量出土的收割工具,如石镰、蚌镰,标志着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很多启土工具,如骨铲、蚌铲、耒耜以及石锄,不仅说明耕作技术的提高,而且结合《论语·太伯》说禹“尽力乎沟洫”等,可能意味着夏王朝时期已经开始开辟排灌沟渠等设施了。农业是季节性很强的生产活动,据记载,尧舜禹时代已有相当规模的观象授时,夏王朝建立以后,更用政权的力量加强对天文观测的管理。仲康时,观象授时官吏因沉湎于酒而失职,夏后派胤侯讨伐,加以刑戮,作《胤征》。
据记载,少康复国前曾为有仍氏“牧正”,说明畜牧业副业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这使得在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无法开辟成农田的山区、草地,可以发展成畜牧业基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夏代渔猎亦在社会经济中占一定比重,一些鱼钩、箭镞已用铜铸。
青铜铸造业在夏代达到了较高水平。《左传》宣公三年(前606)、《墨子·耕柱》等记载,夏之方兴,“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这虽然是古代将“九鼎”作为国家权力象征的传说,但在二里头遗址已证明青铜鼎在夏代已经出现。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还发现有大规模的铸铜作坊,从出土实物看,当时已可铸造爵、斝、盉等酒器,戈、战斧、镞等武器,铜铃与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饰牌等饰物,各种刀、钻、锥、锛、䦆等工具。从成品、陶范、工艺和出土情况综合看来,青铜铸造业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和较为成熟的工艺。
玉器在中国古代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还多用作礼器。夏代的玉器在商周往往被视为珍宝。《史记·殷本纪》说商汤灭夏,又伐三㚇,“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武王伐纣也俘获大量旧宝玉。《左传》定公四年(前506)记载,周初封建诸侯时,曾将“夏后氏之璜”赐予鲁公伯禽。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器有戈、刀、钺、圭、琮、柄形器等,造型优美、加工精细,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亦相对丰富,其数量、种类之多,制作之精,更为同期其他遗址所罕见。当时不仅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烧造方法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质地坚硬。陶器中也不乏罕见的艺术珍品,如胎薄似“蛋壳”的磨光黑陶器,造型秀丽、制作工艺精湛、器表黑亮,器表还刻有精细美观的划纹与镂孔。此外,制造木器、漆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纺织和酿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天文历法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记述日食时,引“《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通过天文计算,大约发生在前2043~前1961年。《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夏小正》见于《大戴礼记》,其中可能保存有夏代的物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