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史最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物种的生长、分化、繁殖和死亡等生命周期或整体格局。20世纪初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人类学领域,用于调查研究美洲土著人的生活。1918~1920年,美国社会学者W.I.托马斯(William I.Thomas)和F.兹纳涅茨基(Florian Znaniecki)将其运用于波兰移民的研究,他们的代表作《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是生活史研究的典范,奠定了早期生活史研究的范式。20世纪30年代,生活史研究达到高潮。其后,随着量化研究的兴起,日渐衰微。70年代,开始复苏。法国社会学家D.伯陶(Daniel Bertaux)所编的《传记与社会:社会科学中的生活史方法》(Biography and Society: The Life History Approa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1981)的出版,标志着生活史研究的正式复兴。80年代,英国学者I.F.古德森(Ivor F.Goodson)等人将生活史引入对教师职业生活的研究,生活史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90年代以来,生活史研究开始盛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
在中国,关于生活史的作品包括杨献平的《2000—2009:一个平民的生活史》、黄海的《灰地》等。在教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批将生活史研究运用于教师教育和教育史研究的著作,如刘云杉的《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活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张素玲的《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姜丽静的《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和王彤的《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