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煤-煤层气地质〕 . 聚煤规律

聚煤古构造

/paleotectonic conditions for coal accumulation/
条目作者曹代勇

曹代勇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1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1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控制聚煤作用的地质时期的构造。是控制聚煤作用的4个因素之一。

英文名称
paleotectonic conditions for coal accumulation
所属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根据对聚煤作用影响方式的不同,聚煤古构造可以分为聚煤期前古构造和聚煤期同沉积构造两类。一般常把聚煤期前形成的背斜、向斜称为隆起、坳陷,以区别于聚煤期后形成的褶皱构造。

发育在聚煤期前的隆起、坳陷,以及古断裂。通常表现为沉积盆地的基底构造(先期构造)。坳陷区为含煤岩系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空间,而隆起区则受剥蚀提供给陆源碎屑物质。坳陷区内还有次一级的隆起、坳陷和古断裂存在,如未经长期侵蚀夷平,就会造成含煤岩系基底起伏不平,从而造成聚煤古地理环境和可容纳空间的差异。

聚煤期地质构造即同沉积构造,包括同沉积褶皱和同沉积断裂。由于这些构造在聚煤期同期活动,通过对含煤岩系厚度和岩相的控制而影响煤层的发育,通常是决定富煤带展布和聚煤中心迁移的重要因素。同沉积背斜(凸起)核部沉积厚度薄、同沉积向斜核部沉积厚度大,同沉积断裂两盘的岩性、岩相和厚度不同,下降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上升盘。同沉积构造不但控制着含煤岩系的形成,而且如果在聚煤期后仍然继续活动时,还控制着含煤岩系的后期改造。

通过沉积建造特征和煤化作用特征是研究聚煤古构造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①厚度法。通过地层沉积厚度的变化研究古构造,用以恢复沉积盆地的范围、盆内隆起、坳陷、同沉积断裂等。②岩相法。通过编制岩相分布图、岩比图、岩相剖面、古流向分析、煤层分叉尖灭特征等推断聚煤古构造性质和演变。③煤的变质作用方法。利用挥发分、镜质组反射率等煤变质指标恢复古构造格局和古构造演化史。此外,煤镜质组反射率各向异性参数在古构造应力场和煤盆地构造演化方面也得到应用。

  • 钱光谟,曹代勇,徐志斌,等.煤田构造研究方法.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 杨起,韩德馨.中国煤田地质学:上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