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关于电影的“专业化”讨论,常集中于影片中的故事、情境、演员的表演是否“真实”的议论,电影批评更加关注电影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对一部或若干部电影作品以话语形式进行电影批评,分析时会涉及一定的创作者、一定历史时期的电影运动、思潮及流派,并进行一定的价值判断。传统的电影批评是确立电影一般艺术价值的理论批评和关注创作方法的实用批评,以及关注社会价值的社会道德批评和关注欣赏价值的审美批评。传统的实用批评分为印象式批评和判断式批评。印象式批评是从批评家的所思所感出发辨析作品价值;判断式批评是根据主题、结构、技巧、文体风格的标准来分析和解释作品的效果。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现代电影理论”的出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理论给电影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带来很大影响,为电影批评提供了文本批评的工具。这种批评强调作品的文本性,重视作品的共性特点,关心一部或若干部电影作品的具体分析和具体判断问题。如对某一位导演的几部作品或者全部作品的论述,或对某一时期之内电影作品的总体描述,都属于电影批评范围。对于一部影片来说,主要会涉及三个方面,即主体归属,这部影片是属于哪位电影导演的作品;类型归属,这部影片主要属于哪种类型;流派归属,这部影片属于哪一创作流派。
电影批评本身包含两个功能,即实践功能和认识功能,而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功能。法国学者C.麦茨把电影批评的功能放到电影生产、消费和再生产的整个运行机制中来,认为电影批评是“电影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机构由三部不停运转的机器组成。“生产机器”进行生产,“消费机器”进行消费,“促销机器”进行检查和促销。电影批评是一种既对电影创作者起作用又对电影观众起作用的环节。电影批评在指导电影创作和启发、引导电影观众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电影批评是创作者提高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创作者了解其作品价值评定、社会反响的重要媒介。对于电影观赏者,电影批评可以揭示电影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进而把握其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电影批评同电影理论、电影历史,构成了电影研究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