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货场作为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节点,最初出现在19世纪中叶,随后随着各国铁路业务的快速发展,铁路货场的数量迅速增多,主要集中在英、美、德、法、俄五国,承担了约80%的货运量。至20世纪30年代后,铁路设施设备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并且战后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快速发展,使得铁路货运下滑严重,各国相继拆除和封闭铁路货场。从70年代起,铁路运输的经济性、环保性等优势逐渐被重视,加上新技术的应用,铁路货运开始振兴。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铁路货运开始向现代物流发展,铁路货场的建设与运营也更多考虑便捷、快速、高效等物流化的需求,比较典型的国家有加拿大和日本。加拿大在铁路干线上设立了铁路的集装箱货场,与公路相连,并由货主或货物代理公司、配送中心等铁路系统外的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部门进行物流活动,进一步拓展铁路货场的物流功能;日本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通过引用信息技术,升级铁路货场的设施设备,使货场设施能够适应铁路集装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货物运输网络的完善、设施设备的改进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国货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①传统货场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铁路线路以单线居多,公路覆盖区域短而少,为方便货主取送货物,铁路货运车站几乎站站设货场,货场数量比较多,货场规模比较小。铁路货场布置在办理货运作业车站的一个角落,多为尽头式货场。
②货运集中化、专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以及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铁路运量出现了下滑态势,中国铁路顺势进行了零担运输集中化改革,2006年开始整合零担业务,整合运量小的货运站,建设战略装车点,优化调整货运站场布局,一般按50千米间隔布设中、大型货场,铁路货场一般与办理货运的车站横列布置,为贯通式或混合式布置。
③基于现代物流的探索、发展阶段。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铁路货场在传统的承运、存储、装卸及交付等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包装、分拣、配送、商品展示、信息、金融等增值服务的物流功能,铁路货场逐渐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2011年,中国铁路发布了铁路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铁路物流中心总体布局方案,标志着铁路物流中心进入了系统规划建设阶段。2013年,实施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提出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营销、发展现代物流等理念。2016年出台了《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在铁路枢纽及地区按一级、二级物流中心要求建设大型铁路货场,一般与办理货运车站横列布置,由分区域、多条贯通式货物线装卸构成;一般中间站按三级物流中心要求建设大、中型货场,与办理货运作业车站或横列或纵列布置,货物装卸线可为尽头式、通过式或混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