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前身泥炭主要形成于地表充分湿润、季节性或常年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广泛分布于从大陆到过渡地带的不同沉积环境,过渡相沉积环境水体环境是河、海、湖交汇的地带,其特点为含盐度不正常,生物的繁衍速度极快,由于沉积物源的丰盛、海岸线和构造沉降环境的持续,为煤炭资源的形成、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按煤炭资源形成和聚集的场所,过渡相聚煤环境可分为三角洲沉积环境和河口湾沉积环境。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77124,"Name":"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ID":78264,"Name":"〔煤-煤层气地质〕"},{"ID":78274,"Name":"成煤沉积环境"},{"ID":78276,"Name":"过渡相聚煤环境"}]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煤-煤层气地质〕 . 成煤沉积环境 . 过渡相聚煤环境过渡相聚煤环境
/transitional coal-accumulating environment/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99次
最有利于含煤岩系聚集和形成的过渡相沉积环境。
- 英文名称
- transitional coal-accumulating environment
- 所属学科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在各种类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为成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不断推进的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滨岸地带,都是泥炭沼泽发育的良好场所;在三角洲朵叶体废弃之后,低平的地势也成为良好的成煤场所。在上三角洲平原地带,泥炭的堆积范围不甚广泛,但环境较为稳定,以淡水环境为主,因而有利于森林沼泽的形成和发育,能形成较厚的煤层,煤层在河道间低洼处厚,短距离内变薄,沿沉积倾向(即平行河道方向)煤层连续性好。近河岸地带,由于决口扇沉积而出现煤层分叉。此外,分流河道的废弃,也为泥炭沼泽的扩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下三角洲平原,成煤条件从狭窄的近堤岸地带逐渐向分流间湾环境扩展。在上下三角洲平原过渡地带,分流间湾大部分已被沉积物所充填,从而为成煤提供了广阔的平缓地台,成为分布广、厚度大的泥炭堆积场所。
河口湾的主要沉积单元是潮汐水道、浅滩及潮坪。潮汐水道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特征类似于进潮口,是砂质的沉积场所,随河口湾的充填砂质沉积可因潮水道的迁移扩大面积,上面可以为泥炭沼泽沉积覆盖。河口湾环境中形成的煤层大多厚度薄且不连续,平均厚度为0.5米,最大厚度可达0.9米。
扩展阅读
- 张鹏飞,彭苏萍,邵龙义,等.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分析.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 陈家良,邵震杰,秦勇.能源地质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