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方剂 . ﹝方剂分类﹞ . 治燥剂

治燥剂

/dryness-relieving prescriptions/
条目作者陈宝忠

陈宝忠

最后更新 2025-03-18
浏览 194
最后更新 2025-03-18
浏览 19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以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的统称。分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

英文名称
dryness-relieving prescriptions
所属学科
中医药

燥证包括外燥和内燥。外燥属六淫之邪,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当轻宣祛邪,属于“八法”中的“汗法”。内燥是由于津液亏耗、脏腑失润所致,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燥者濡之”的原则,当以濡润为法。

治燥剂适用于燥证。感受秋令燥邪所致的凉燥和温燥,属外燥证;津液亏耗、脏腑失润所致,为内燥证。内燥常累及肺、胃、肾、大肠等脏腑。上燥多病在肺,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中燥多涉及胃,症见肌肉消瘦、干呕食少;下燥多病在肾与大肠,症见消渴或津枯便秘等,均为其适用范围。

燥证分外燥和内燥两类。外燥宜轻宣祛邪,内燥宜滋养濡润。故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

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证。外感凉燥,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等。常以苦辛温润药如苏叶、杏仁等为主组成方剂,因凉燥犯肺,易致肺失宣降,故常配伍理肺化痰止咳的桔梗、陈皮等。外感温燥,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喘急,口渴鼻燥,舌尖边红,苔薄白而燥或薄黄等。常以辛凉甘润药如桑叶、淡豆豉等为主组成方剂,因温燥易化热伤津,故常配伍清热润燥的石膏、麦冬、沙参等。代表方有杏苏散桑杏汤等。

适用于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症见干咳少痰,咽干鼻燥,口中燥渴,干呕食少,消渴,便秘等。常以补阴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等为主组成方剂,因燥伤阴血,故常配伍养血清热的熟地、生地、玄参等。代表方有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等。

治燥剂多由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易于助湿碍气而影响脾胃运化,故素体多湿、脾虚便溏、气滞痰盛者均当慎用。因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故常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不宜配伍辛香耗津或苦寒化燥之品,以免重伤津液。

  • 李冀.方剂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