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静电复印起源于静电摄影,1938年由美国学者C.F.卡尔森( Chester Floyd Carlson,1906~1968)发明。地图静电复印与普通静电复印不同,地图静电复印所使用的成像设备是照相机,其精度高、幅面大、能缩放、可纠正图形尺寸误差,能适应地图复制的特殊要求。
地图静电复印过程包括制作半导体感光版(纸)、充电、曝光、显像、转印、固像、获得印刷版或复制品。其基本原理是采用具有光电效应的光敏半导体作为感光膜,以纸、聚酯片(涂有导电层)或金属板(如铝板、锌板)作为片基(或版材)制成半导体感光版(纸),在静电场力的作用下,高电压将空气介质电离而产生正负离子对,使感光膜面沉积电荷而具有感光性。将已经充电的感光版(纸)安放在照相机检影板上,对原图进行曝光。原图白色部分反射的光线使感光板(纸)上相应位置的光敏半导体的电阻大大降低,静电荷立即通过膜层而消失,划线部分则因无光反射而使感光板(纸)上相应位置的静电荷保留,而在感光板(纸)上构成不可见的正或负静电荷潜像。由于静电能吸附细微粉末,当采用与静电潜像电性相反的色粉显像时,即构成可见的影像。经显影后的图像,可转印到白纸或印刷版材上,再经固像而获得印刷版或复制品,或不经转印而用直接固像法获得印刷版或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