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民族旅游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民族地理和旅游地理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旅游地理
遵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思想和理论,主要从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等维度研究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理论问题和实证问题的学科。
- 英文名称
- ethnic tourism geography
- 所属学科
- 地理学
有关民族旅游地理内容的记载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名著《佛国记》《大唐西域记》《诸蕃志》《西洋番国志》《徐霞客游记》中及众多地方志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民族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等内容,多以描述为主。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族旅游地理的科学研究伴随旅游地理学的系统科学研究而展开,在旅游区划、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规划、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21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旅游地理的研究在旅游学、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在民族旅游研究领域有更多体现。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奠定了民族旅游地理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民族地理》等著作也开始使用民族旅游地理概念术语。
包括:①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查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包括资源类型、分布、质量、数量、规模、级别、特点、成因及开发利用情况、价值功能等。②旅游区(点)的布局与规划建设。一是新旅游区(点)的选择、开发与规划,二是老旅游区(点)的优化改造与升级。③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行为规律。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的分布、发生和变化规律,旅游者到民族地区旅游的动机、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以及这些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④旅游媒介。包括民族地区旅游交通与通道线路、宾馆、旅行社、旅游地图等。⑤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主要涉及旅游业与当地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状况与演化规律;旅游业与当地民族社区和村寨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特别是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促进保护与损害作用;民族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保护等问题。⑥旅游区划。包括区划原则和区划指标,在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及区域相互关系的研究。⑦地区间旅游发展差异化研究。⑧民族旅游地理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