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哲学 . 西方哲学史 . 法国近代哲学 . 加尔文和加尔文教 . 笛卡尔,R.

笛卡尔,R.

条目作者冯俊

冯俊

最后更新 2023-04-19
浏览 871
最后更新 2023-04-19
浏览 87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1596-03-31~1650-02-11)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科学家,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原语种名称
René Descartes
国籍
法国
出生日期
1596-03-31
去世日期
1650-02-11
出生地点
法国西北部都兰地区
去世地点
瑞典斯德哥尔摩

生于法国西北部都兰地区一个名叫拉·海伊的小镇上(今改名为拉·海伊-笛卡尔),卒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祖父是一位医生,父亲和大哥都是雷恩地区布列塔尼议会的参议员。1628年笛卡尔将他的方法写成《指导心灵的规则》一书。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在笛卡尔生前并未发表,直到他死后半个世纪,即1701年才在阿姆斯特丹出版。

笛卡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荷兰。1637年笛卡尔在荷兰莱顿出版了《谈谈这种为了更好地指导理性并在各门科学中探求真理的方法》简称《谈谈方法》),这部著作是和3篇论文一起发表的,它们是《折光学》《气象学》《几何学》:在《折光学》中探讨了光的折射问题;在《几何学》中,奠定了现在称作解析几何学的基础。《谈谈方法》放在这3篇论文前面作为它们的序言,表明他讲的方法是后面几篇论文中的方法。这部著作如同一部思想自传,记叙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除表述他的方法论原则和行为守则外,他还表述了他的形而上学和关于世界和人体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这也是一本用法语写成的笛卡尔哲学的大众读本。

笛卡尔手稿笛卡尔手稿

笛卡尔的主要哲学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于1641年在巴黎出版,第1版里还附有6篇反驳和答辩。这本书是笛卡尔关于形而上学的中心著作。笛卡尔为了把自己的哲学确立为天主教的官方哲学,1644年他用拉丁文以教科书的形式写了一部著作,名为《哲学原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1633年写成但未敢发表的《论世界》一书中阐发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笛卡尔最后一本哲学著作是1649年11月出版的《灵魂的激情》,主要是讲情感的分类的心身关系问题。

笛卡尔为瑞典女王克里士蒂娜讲解几何笛卡尔为瑞典女王克里士蒂娜讲解几何

1649年9月笛卡尔应瑞典女王克里士蒂娜的邀请前往斯德哥尔摩讲学,由于气候寒冷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得了肺炎,生活不到半年就逝世了。

笛卡尔认为,科学是具有确实性的知识。要想得到确实的知识,就有必要进行一次普遍的怀疑,怀疑是为了消除成见,发现真理。①感官感觉的东西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们常常是骗人的。②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等是考察组合物的科学,在这些组合中会产生许多不确实的东西,所以它们是极其可疑的。③为了寻求科学真理,我们暂时假设上帝是骗子。唯一不能怀疑的东西只能是正在进行这种怀疑的“我”的存在,我在怀疑所以我必须存在,“我思故我在”,这是一条唯一不能怀疑的第一原理。这是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之后找到的一个立足点。笛卡尔把清楚明白、不证自明、无可怀疑作为真理的标准。笛卡尔追求真理的确实性,是一个基础主义者。

“我思故我在”拉丁文是“Cogito, ergo sum”,法文是“Je pense, donc je suis”,英文是“I think, therefore I am”,中文译作“我思故我在”或“我思想,所以我存在”。是笛卡尔得到的第一个也是最为确实的真理。我发现只有一种属性属于我,与我不可分,这就是思想。我在思想,所以我就存在,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如果停止了思想也就停止了存在。思想和存在之间是直接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别,存在是思想的存在。笛卡尔强调“我思故我在”不是一个三段论推理,从我思想得出我存在是一种精神的直观,是自明的。

笛卡尔认为有这三类观念对应着三种心理功能,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借助想象;而天赋观念出于纯粹理智。天赋观念绝不能来自感官或想象,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它必须是清楚分明、无可怀疑的,一切清楚分明的观念都是天赋观念;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真理。天赋观念包括下述几类:①事物的简单性质的观念是天赋的,所谓简单性质是指心灵不能把它们分得更细的基本单位,对它们心灵有最为清楚明晰的认识,是构成我们知识的基本单位。②关于事物的本质的概念是天赋的。③上帝的观念是天赋的。④公理、普遍原则、第一原则、道德原则是天赋的。总之,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不是来自主观的虚构,而只能来自纯粹的理性思维的东西,都是天赋的。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在当时就受到唯物主义哲学家P.伽森狄、T.霍布斯、勒卢阿(Le Roy, 1598~1679)等人的批判,为了使这一学说能自圆其说,笛卡尔又提出了天赋观念潜在发现说和天赋能力潜存说来修正。

上帝是笛卡尔第一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他曾表明他的第一哲学的目的是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和灵魂不死,从而使人们更坚定地去信仰上帝。但是笛卡尔的上帝绝不是宗教的上帝,而是一个理性主义的上帝。上帝是我们认识真理性的最后保证,是永恒真理的来源,是无限认识的主体。

笛卡尔对上帝的存在提出两种证明方法:①借用“原因必须大于或等于结果”“无中不能生有”的原则,用效果来作出两种证明:用上帝的观念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用具有上帝观念的我的存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②用上帝的本质或本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种证明,实际上是借用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

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最终就是心身二元论,笛卡尔将心、精神和身、肉体看作两种绝对对立的实体之后,就面临着一个怎样说明它们二者的沟通和联系的问题。物体和精神是两个完全不同、互不兼容、甚至根本对立的实体。这两个实体的属性和样式都是不同的,精神的属性(即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是思维,物体的属性(全部本质或本性)是广延,而且它们各自的样式和行为也不相同。肉体永远是可分的,而精神完全是不可分的。肉体是可灭的,而精神、灵魂是不朽的。

笛卡尔并不否认人的统一性,因为日常生活的常识和人的感觉清楚地告诉我们人是一个整体。但是,笛卡尔将心和身彻底分开后,走向了彻底的二元论,这就给证明心身的统一造成了困难。笛卡尔采用了很多办法来说明心身统一。例如,笛卡尔认为,神经系统遍布全身各个部分,最后归总到大脑,精神和肉体的统一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大脑为中介来进行的。笛卡尔还试图用重力和物体的关系来说明精神和肉体的关系,重力不同于物体但又和物体结合在一起,正像精神不同于肉体但又和肉体结合在一起一样。笛卡尔最著名的是“松果腺理论”,认为精神和肉体是在大脑中的一个小腺体即松果腺里发生相互作用。感官是成双成对的,大脑中的其他部分也是对称的,只有处在大脑中心位置而无对称的小腺体才是灵魂所在的位置,从双眼、双耳、一对鼻孔、一双手这些成对的外部感官得来的感觉正是在这个腺体中结合成一个印象或思想。但问题是,这个小腺体无论再小它也是物质的、有形体有广延的,仍然无法解决无形体无广延的精神或心与有形体有广延的物质或身的结合问题。笛卡尔陷入了心身二元论和心身交感论的矛盾。心身关系问题是笛卡尔哲学的难题,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从心身二元论、平行论、偶因论、预定和谐论、随附现象论发展到现代心灵哲学的各种各样的心身关系理论,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恒久主题。

笛卡尔将人类知识的体系描述成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树枝是各门具体科学。笛卡尔的物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世界》和《哲学原理》两部著作之中。在物理学领域笛卡尔是一位机械唯物主义者。笛卡尔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广延性。广延性等同于空间性、物质性,认为物质和广延是不分割的,广延性又只是一种量的特性,量是可以分割的,因此原子是不存在的。

笛卡尔进一步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自然界是运动的,而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全部花样,或其形式的多样性,都依靠于运动”。笛卡尔把运动了解为机械的位移,运动和静止只是物体的两种不同样态,运动和静止不能与运动着和静止着的物体分开,同时,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在宇宙中,运动的量不变。

笛卡尔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除了提出物质不灭、动量守恒定理、宇宙天体和演化模式等思想外,还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反射和反射弧理论、光的折射定律等,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极大贡献,和伽利略、I.牛顿一样是近代科学中的巨人,同时也是欧洲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奠基人。

笛卡尔的伦理思想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伦理思想以对人体的生理学的了解为基础,笛卡尔以物质为基础去说明人的道德的形成及其影响。另外,笛卡尔的伦理思想以他的情感理论为基础。他对于道德善恶的分析是以人的爱和恨、快乐和悲伤等情感或原始激情为基础的,或者说他把尊敬、鄙视、慷慨、勇敢、怯懦、光荣和羞愧等道德观念看作是由原始激情所产生的一些特殊激情。笛卡尔的伦理学还具有利他主义的色彩。

笛卡尔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在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是一位二元论者,在物理学或自然观上是一位机械唯物主义者。在数学上,他是解析几何的创立者。

笛卡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思想受到了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伽森狄的批判,他的理性主义也受到了非理性主义B.帕斯卡的反对。天主教会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把笛卡尔的著作列为禁书,他的哲学禁止在大学里讲授。但是以N.de马勒伯朗士为代表的偶因论、以荷兰医学家勒卢阿为代表的机械论从不同的方面继承和修订了笛卡尔的心身关系理论,他们构成了笛卡尔派(Cartesians)。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了18世纪J.O.de拉美特里“人是机器”机械唯物主义。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深深地影响了荷兰哲学家B.斯宾诺莎和德国哲学家G.W.莱布尼茨,他们形成了欧洲大陆理性主义或唯理论哲学。笛卡尔哲学对后世发生了长久的影响。

  • 冯俊.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