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1月12日(公历25日),在俄国科学家M.V.罗蒙诺索夫的倡议和努力下,伊丽莎白·彼特罗夫娜女皇下诏创建。1940年,为纪念罗蒙诺索夫,在庆祝建校185周年之际,开始以罗蒙诺索夫之名命名。建校之初,位于莫斯科市中心。1953年9月1日,学校主体迁往莫斯科西南方向的麻雀山(原名列宁山)。学校以服务国家社会为己任,在推动国家科学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前,莫斯科大学的学者曾为中小学编写教科书,并为中小学培养了高水平的教师。在莫斯科大学的倡议和推动下,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在莫斯科创建了技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天文馆、精致艺术馆(今普希金美术馆),并开设了植物园和动物园。卫国战争初期,1941年6月25日第一批莫斯科大学员工和学生奔赴前线,充实到苏军指挥员和技术员队伍中。来自莫斯科大学的志愿者也组建了民兵第八军团。
学校设有43个系,11个学院和研究所,22个教学和学术中心。附设出版社,拥有1所科学图书馆,并在塞瓦斯托波尔、塔什干、巴库、杜尚别、埃里温等地设有分校。在俄罗斯享有特殊地位,其创办者和所有人为俄罗斯联邦,由俄罗斯联邦政府行使创办人和所有人的权利,不受俄罗斯联邦教育部的管辖。学校章程由莫斯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制定,学校的一切活动由校务委员会批准实施,有很大的自主权。从2009年开始,享有独立设置教育标准和发放印有学校校徽证书的特权。学校按照228个基本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其中139个教学计划依据独立制定的教育标准开展。
学校有教职工1万多人。其中,教师约5000人,科研人员约4000人。80%以上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拥有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在校生总数38 150人。2016年,开始拥有独立组建的学术委员会,并拥有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的权利。学校在俄罗斯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俄罗斯最大的教学、科研、文化中心,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等领域成绩瞩目。在教师和毕业生中,有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菲尔兹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