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姓。秦的历史主要见于《史记·秦本纪》,但所述秦人先世有些杂乱,恐怕多出于传说。秦既为赢姓,西周金文中亦有“秦夷”之称(见于师酉簋、师询簋),说明秦原为东方部族。大约在周灭殷后迁至西方,为周王室服役,以养马为主。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系年》,言成王伐商商奄,杀秦人之先祖飞(蜚)(廉),西迁商奄之民於邾(一说即《汉书·地理志》之“朱圉”,在今甘肃甘谷西南)。也为秦人东来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西周中期,其祖先大骆居于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礼县东北),生子成与非子,成为嫡嗣,仍居西犬丘,这一支秦人后被西戎攻灭。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于汧渭之会的秦(今陕西宝鸡一带),作为周王朝之附庸,这是秦人发展的始基,此后秦人的世系事迹较为可考。
周宣王即位,以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伐戎不胜,死于戎。秦仲子庄公破西戎,收复西犬丘而居之。庄公子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都于西犬丘。襄公后追称庄公为公。
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僻处西垂,中原各国以夷狄视之。但秦人在襄公时便自以为受天命当王,渐有一统天下的想法。
周平王东迁后,秦人致力于东略伐戎,从戎族手中夺回岐丰之地。为此,襄公、文公以拥戴周王为号召,进行了两代的征伐,终于打败犬戎,占据了以岐丰为中心的广阔地域。文公迁都于秦。公元前750年,秦“初有史以记事”。德公时,迁都雍(今陕西凤翔西南)。
传至穆公,秦又有一次重大扩展。起初,穆公意在争霸中原,故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东方贤才,借晋国内乱之机,插手晋国事务,并与晋战,得晋河西地,秦境东至河。其后又灭掉梁、芮两小国。但晋文公即位后,晋强盛起来,堵住了秦向东发展的道路。此后秦穆公对晋三次战争,两败一胜,特别是崤之一役,秦匹马只轮不返,受到沉重打击。从此,穆公转而向西拓土,用由余之谋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秦穆公因此被列入春秋五霸。
终春秋之世一直到战国前期,秦还一直不能东出与中原诸国争衡。战国中期,秦经过了“初租禾”“初行为市”“为户籍相伍”等改革,国力逐步增长。与此同时,秦献公在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东南)建城,并把都城迁此,重新开始实施东进战略。秦先后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少梁(今陕西韩城南)打败魏国。
献公之子孝公即位,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下令求贤,得到商鞅辅佐,实行变法,努力耕战,秦国富强。随即图谋向东扩展。秦把魏作为首要打击的目标,并连续击败魏。前350年,秦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孝公死,惠文君即位,车裂商鞅。但秦的变法未废止,国力不断增强。先后收魏之阴晋(秦改名宁秦,在今陕西华阴东南)、河西地以及上郡15县。扭转了几百年来秦所处的劣势,转入进攻局面。惠文君也趁势称王改元。接着,秦灭蜀。取义渠25城。攻楚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
惠文王死,武王立,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继续东进,伐韩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城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
昭襄王(又称昭王)时,以足智多谋的魏冉为相,进一步向东扩展,不断蚕食韩、魏及楚的土地,逐步发展到同称霸的齐国并列为东西两强,国势凌于韩、赵、魏、楚、燕之上。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这时,齐湣王吞并宋国,打破列国均势,引起秦、魏、韩、赵、燕五国伐齐,齐几乎亡国,从此丧失霸国地位,无力与秦对抗,秦国独强。为对付六国合纵抗秦,昭王采纳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六国,实现领土不断扩张。六国则各怀私利,始终不能真正联合起来。前260年,秦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40余万降卒,唯一在军事上可与秦较量一下的赵国,实力大为削弱。前256年,灭西周(战国时小国)。
庄襄王时,吕不韦为相国,灭东周(战国时小国),周至此亡。又伐韩、攻赵,于所取土地置三川郡、太原郡。秦东界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前247年,秦王政立,采用李斯建议,暗派谋士多持金玉财物,游说分化诸侯;收买或刺杀各国名士;离间六国君臣。这瓦解了六国的抵抗力量,保证了秦在军事上的顺利进攻。从前230年灭韩,至前221年灭齐,秦于10年之内将六国次第吞灭,一统天下,秦王政改称始皇帝。